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结合部和川甘陕三省交界处,境内山高坡陡、软岩分布较广、断裂密集、岩体松散破碎,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区之一,是长江支流白龙江中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区,也是全国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易发多发频发的地质灾害是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制约。
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县委、县政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坚守,始终把实施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定不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生命至上,全面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按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十防九空,不可毁于一旦”的原则,聚焦群众生命安全和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紧盯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避险等关键环节,每年有针对性编制并组织实施《舟曲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舟曲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2020年,严格按照省州党组主要领导批示和安排,及时召开全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会,从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避险演练、预案完善、预警员培训、值班值守等方面扎实安排,确保防灾检查到位、监测预警到位、预案准备到位、值班值守到位、实战演练到位,险情处理到位、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到位,有效应对防范地质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实施灾害治理项目。按照“流域大治理、生态大恢复”的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不断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投资8.5亿元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群测群防网络及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基础测绘、重建安置区工程地质勘查、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地震断裂带探测、地震监测台网建设项目等8个 “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防灾减灾项目;投资1.12亿元实施滑坡、不稳地斜坡、泥石流沟道治理等地质灾害项目9个;投资6400万元实施了江顶崖滑坡治理;投资2000万元的牙豁口滑坡治理项目即将开工。2019年,在对全县19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系统排查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投资100万元对20处隐患点进行应急治理。2020年,投资199万元的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三是坚持群测群防,全面构建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防”防灾减灾体系和行政、技术部门“双轨运行”的防灾减灾机制,为全县87处突出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配备监测预警员,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村组责任人全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压紧靠实各方责任,实现群测群防全覆盖。加强监测预警,2013年整合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预警信息资源,建成舟曲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中心,统一发布预警信息、统一开展预警指挥调度;2019年投资600万元对户外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对软件系统全面升级,在87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163套户外监测预警装置,实现自然灾害实时监测预警。成立舟曲县综合应急抢险救援大队,建立以公安干警为骨干,乡镇村组应急民兵和专兼职队伍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突发事件应急队伍429支13610人。每年对87名预警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监测预警和避险能力。大力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020年,在省州自然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立节北山省州县三级地质灾害避险演练,为全县地质灾害避险演练积累了丰富经验。截至目前,全县开展应急演练200余场次,2.4万名群众参加了演练。通过实战演练,进一步增强群众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了参演单位应对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坚持多措并举,持续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始终把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对存在地质安全隐患的村组,建立微信群,适时发布预警信息,逐户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和应急避险明白卡,划定逃生路线图,定期组织开展防灾避灾演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1200个,宣传栏1800个,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4.1万余份,地质灾害防灾科普知识8000余套,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读本6300本,地质灾害小常识宣传单4000余份。在19个乡镇设置22个气象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为208个行政村安装高频广播,配备手摇报警器、铜锣等设备,随时发布预警信息。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架设户外监测探头、警示标牌和避险路线、避灾场所标志,由5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天气雷达、1套卫星广播接收系统组成的“天地空”监测网络及时接收卫星、雷达、高空、地面等观测资料,通过省州县三级气象预报会商,对重大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早预判、早跟踪、早预警,提高了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自然灾害防范由事后被动防御、被动应急救援向事前监测预警、事前主动防范转变。
五是坚持内外联动,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新模式。主动加强与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省地矿局三勘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为进一步提升全县防灾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委托专业机构对立节北山、南峪江顶崖、东山牙豁口、城关三眼峪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勘查,共同研究防治措施,为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州关于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要求,着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落实灾害网格化管理责任,构建“上下贯通、衔接有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灾害防范治理体系,推进灾害防治“人防”“物防”“技防”“智防”工作深度融合和同步发展,有效提升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能力和水平,峰迭镇水泉村被确定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甘肃省舟曲县减贫与韧性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文本,在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先后赴荷兰、瑞士就灾害预警和管理机制进行考察学习,在自然灾害的科学应对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