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我为群众办实事||一碗饭解决烦心事 小食堂汇聚大温暖

发布时间:2021-06-28 08:34:26 来源: 花开舟曲 作者: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坪定镇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学史力行、实干为民的具体行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骞必诺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爱心食堂”,解决了全村70岁以上空巢老人的吃饭问题,让村组党员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坪定镇骞必诺村是一个藏汉混居村,全村有110户、40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83人、80岁以上老人14人。全村最大经济来源是劳务收入,每年有100多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100多人县城就近打工陪读,造成村里只有空巢老人在“坚守阵地”,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特别是“吃饭难”成了最大的问题。

杨小平同志是土生土长的骞必诺村人,对这种状况他一直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在当选骞必诺村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决定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空巢老人的吃饭难问题。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经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老人们及其亲属反复沟通协调,2020年5月骞必诺村“爱心食堂”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设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直以来,骞必诺村孤寡、留守老人的吃饭难的重点不是没有“料”,而是没人“做”,每年子女都会为留守老人备足生活所需,政府也有许多政策性或民生领域的补贴,但许多老人为了方便省事通常就吃白米粥或酸菜面,少数身体状况好的会步行到2公里外的坪定镇买些馍馍就咸菜吃,生活相当清苦。

“爱心食堂”贵在坚持、难在坚持,也成在坚持。建好“爱心食堂”后,如何持续健康运转成为了最大难题:一是如何保障经费来源。为了解决经费问题,镇党委、政府先后资助1万元,并组织全镇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大米、面粉、食用油、蔬菜、及其他生活用品。村“两委”成员每月捐助100元,就餐老人的子女采取自愿的方式每月缴纳60元,基本保证了“爱心食堂”日常经费。二是如何获得群众支持。在“爱心食堂”开办初期,部分空巢老人积极性不高,外出务工子女碍于面子不愿意让老人参与。镇村干部逐一上门动员、邀请试吃,逐人做思想工作,在大家的不懈坚持努力下,到食堂就餐的人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如今稳定在25人左右。三是如何确保服务质量。山高路远买蔬菜不方便,村上就专门开辟了3块蔬菜园,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义务种植、管理,专门用于供应“爱心食堂”。厨师请不来,杨小平就动员自己的妻子义务为老人们做饭,这一举动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到“爱心食堂”服务的队伍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爱心食堂”已初具成型,管理制度、运行制度也日趋规范。每天为20余名老人提供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饭菜,既解决了村里老人们的眼前之急,又消除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镇市场监督管理所正在积极协调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食堂服务人员按照有关行业标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申领健康证,做到了合法经营、持证上岗、食品安全、健康卫生。老党员尹润得说:“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我和老伴身体不好,老喽,饭做不动了。感谢党啊,感谢党员干部,现在我们一帮老人聚在一起能吃到这么可口的饭菜,心情都好了,孩子们也能安心打工了”。

骞必诺村“爱心食堂”的设立,是牢记初心使命、用心服务群众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养老服务与基层工作的深度融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全镇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全镇掀起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热潮,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了最基层,真正解决了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殷切期盼。


上一条:省州评估验收组评估验收舟曲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

下一条:舟曲县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统一战线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