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濒危文字丛书发布会
暨东亚古文明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舟曲民间古藏文文献走进清华论坛

2021年10月16—17 日,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文科处,中国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国杰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西南濒危文字丛书发布会暨东亚古文明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我州藏族学者甘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尹洛赛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舟曲子课题项目研究员之一,在论坛会议上介绍了舟曲民间古藏文文献的搜集、保护、整理、出版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并以《舟曲民间古藏文手抄本文献的搜集保护与整理出版》为题做了主题交流发言;传承人杨加西和兰双西在现场展示了民间收藏的古藏文文献和法器等实物。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由赵丽明等专家学者主持,先后有11个子课题相继完成,有5个课题在研,其中包括《舟曲民间手抄本古图经文献译注》,西南濒危文字丛书对展示和保存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之形成以及东方智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州舟曲古藏文文献自2015年发现以来,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尹洛赛介绍,目前共搜集扫描经文235函45939叶、禳灾图符及模板100余幅、法器40多种,拍摄视频1000余个片段、图片11000余张,录音26个片段。 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出版发行了《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第一辑和第二辑共五十册。第三辑二十五册文献目前正在印刷当中,下半年将正式出版发行。丛书采用8开本精装形式,按照藏文阅读典籍的传统,每张正反各排一面文献,全彩影印的方式出版;为了便于查找,在丛书编排了文献总目录和每册的分目录以及田野考察图片,充分凸显文献原貌。这些文献都是舟曲藏族先民遗留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文化财富,它体现出了舟曲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历法、绘画、世界观、人生观等诸多信息,具有非常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白龙江一带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马银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处长乔正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准处处长易军、北京大学教授唐作藩、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才让太、兰州大学教授阿旺嘉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研究员江荻和尹蔚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员当增扎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董志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玉梅、民族文化宫图书馆馆长吴贵飙、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田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语文诸领域专家学者百余人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