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舟曲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和全州两大首位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立足本土优势,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差异化、多元化、优质化、高效化、生态化产业,群众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增收,聚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创新奖补模式,灵活扶持优势产业。针对高山河谷区产业发展条件不一样等情况,通过多年探索总结,创新推行经济林果“提质增效”、中藏药材“规模种植”、羊肚菌“培育转型”、从岭藏鸡“代养分红”、中华蜂“示范带动”、土猪“出栏奖励”、农家乐“产业融合” 等7种“菜单式”产业扶持模式,由群众从产业菜单中择优确定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产业扶持模式,享受对应的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和后续技术服务等,既增强了产业扶持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也激发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成十万只以上从岭藏鸡养殖基地6个、千头以上黑土猪养殖基地7个、中藏药材种植基地15个、核桃基地8个、花椒基地5个、大果樱桃种植示范园4个、中华蜂养殖示范村31个,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8.2万亩,良种推广种植19万亩,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8种,种植经济林果25.36万亩、中藏药材10.86万亩、桑蚕4900亩、羊肚菌860亩,养殖从岭藏鸡60.87万只、中华蜂4.6万箱、黑土猪4.92万头,试种土三七、金丝黄菊、玫瑰、油用牡丹、大蒜等870亩,贫困群众依靠发展产业实现了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培育经营主体。突出“规划引领、贷款支撑、群众自愿、合作社带动”,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带动增收效果好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扶持。目前,已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培育龙头企业6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488个,贫困村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14个,累计入股资金6.4亿元,带动农户8655户,吸纳劳动力2.34万人(其中贫困户3257户),实现了由“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
三是准确定位产业规划,全力打造品牌农业。针对不同乡镇区域特点,按照片区做规划,按贫困村列项目,按贫困户施策,按带贫成效扶企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制定从岭藏鸡、中华蜂、中藏药材、核桃、桑蚕5个产业规划并通过省农牧厅专家评审,其中4个纳入全省产业发展总盘子。制定《舟曲县从岭藏鸡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等7个产业方案,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大力实施产业品牌战略,舟曲从岭藏鸡、核桃、花椒、棒棒槽蜂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证书,“三品一标”产品达15个,“中国蜜蜂之乡”成功申报,从岭藏鸡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直播推介。目前,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个,培育甘肃省著名商标3个、甘南州知名商标2个,甘肃名牌产品2个,打造农产品生产线14条,120余种农产品实现商品化,产业发展逐步由“数量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型。
四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延伸拓展农产品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将电商扶贫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乡镇电商服务站和村级电商服务点即将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网络即将构建完成,扶持建成电商企业5家,在线注册网店23家,同时借助中组部、天津市和平区的帮扶力量,协调苏宁云商、健康快车等知名电商平台在舟曲建立直销直购平台,与6家天津企业签订了农产品展示展销协作协议,甘南州特色产业园舟曲馆在天津建成,内联外通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基本建成,舟曲农产品市场不断拓展。
五是盘活闲置资源,全面推进“三变”改革。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目前已有94家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1531户(其中贫困户1287户)群众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贫困村年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万元以上,贫困群众实现了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六是强化资金支持,加大扶持力度。按照人均不低于5000元、户均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落实产业扶持资金,近年来累计发放惠农贷款4.8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5亿元、产业扶贫贴息贷款1.11亿元,扶贫互助社为4469户发放借款4094.2万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制定《舟曲县2018—2020年农牧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农业保险“增面扩面提标降费”行动,落实补助资金为牦牛、藏羊、冬小麦、黑土猪、从岭藏鸡、中华蜂等购买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目前,特色富民产业富农增收作用不断凸显并持续加大,2018年底农村居民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402.46元、6877.4元,近年来保持12.18%、25.63%的年均增速,为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顺利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