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下辖七县一市幅员4.5万平方公里,境内海拔1100至4900米之间,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和海拔高差及气候条件不同,当地生活的民众为适应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人们就地取材,建造了不同形式的住房,石木碉房、踏板房、夯土房、石板房都能在甘南找到踪迹。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称碉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榻板房是一种以木为主,土、木、石相结合的古老建筑物。在迭部一带,榻板房大致分四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榻板房,这种古建筑很少用土石,全为木构造,一般建筑在平缓的山坡上或以临近的山崖或土坝为天然防护墙。另一种是土、木、石相间。首先筑一座四面严实,一面开门的“土庄廊”,然后在其中进行一、二层或单间、连间木构造,此类建筑当地叫“土包房”,有类似于内地四合院的风格。还有一种是“内不见土,外不见木”的羌藏雕楼、雕房的风格。“坎楼型”建筑由于受地形限制,坎下是用石砌成的“庄廊”,一般建牛、马畜圈及贮仓,坎上才修筑住人的房屋,远远望去,像是一幢二层楼。第四种既不像雕房羌楼那样严密,也不同于“坎楼型”建筑那样层次分明,而是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顺地势就地形展开。一般说来,上迭及高山地区,榻板房的比重占的较大,中迭以及沟谷地带雕房羌楼占的比重大,下迭以及半山腰间,坎楼占的比重大,下迭以及半山腰间,坎楼型的建筑物居多。

夯土房
夯土建筑,也称生土建筑,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在青藏高原四千年前的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了丰盛的建筑遗存。智慧的人民就把夯土技术成功应用在了民居墙体、墓葬夯土封层、军事防御的堡垒、城墙、坑道等领域。甘南的部分地区草场连绵石材缺乏,普通的建筑难以抵挡酷寒,智慧的藏族先民用木板为模,自然土壤为主材料,用人工夯实,夯土房屋冬暖夏凉,下雨时能吸收室内的潮气,待干燥时再释放出来,舒适温馨又结实。

甘南舟曲一带山岳绵延,不仅山多,而且山上层岩多,当地人就地取材,用大小不一的石板来代替屋顶的瓦,屋顶上的石板像鱼鳞一样,一片片整齐有序的排列着,是名副其实的“鳞次栉比”,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朴之美和音乐的律动感。

甘南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景观资源,除了大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外,还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这些不为人知、深藏不露且风格粗犷而凝重的种种甘南藏族民居,正是我们大甘南从高山厚土中散发出的传统文化魅力,也是能让游客亲身触摸、参与和了解的文化之旅。

俯仰天地皆美景,
那千姿百态的甘南藏族民居,
除了遮风挡雨,
都带着各地的信仰以及地理特征。
加上甘南这旖旎奇丽的自然风光然,
让人流连在现实与梦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