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和甘肃电视台《走一带看一路》栏目组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绿水青山白龙江》,于1月15日、22日晚在甘肃电视台文化影视频道播出。
该片集中反映白龙江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年来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展示了几代白龙江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白龙江精神,以及林区几十年来发展建设的沧桑巨变和为甘肃生态屏障建设所作的历史贡献。该片通过讲述白龙江人扎根林区、战天斗地,由过去的砍树人变为护林人、造林人的鲜活故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摄制组于2018年6月深入白龙江所属洮河、迭部、舟曲、白水江4个林业局及南华林场,历时半年,行程近万里,足迹踏遍了洮河、白龙江两岸,采访了白龙江林区60多年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和林业系统劳动模范、一线职工,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目击者。现将上下两集纪录片全文播发。
甘肃,位于我国的西北,在世人的心目中,这里大漠孤烟、驼铃阵阵,干旱和荒芜成为人们对甘肃的记忆。然而,我们从高空俯瞰,在甘肃的南部,这里的绿水青山宛如一片浩瀚无垠的绿色海洋,在连绵起伏的岷山山脉两侧,泛起阵阵松涛。
汹涌澎湃的洮河和白龙江,犹如两条奔腾的巨龙逶迤前行,穿梭在林海茫茫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成片成片的原始森林和人工造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美不胜收的丹青画卷。

这片甘肃最大的天然林,以岷山余脉迭山为界,分为白龙江和洮河两大林区,统称为白龙江林区,是我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沿着岷山山脉,在洮河、白龙江流域形成一个方圆1万多平方公里的绿色王国,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白龙江林区自1952年开发建设,这个共和国的林业长子,筚路蓝缕,经历了66年风雨历程,由过去的森工生产成功转型为以保护和培育天然林资源为主的新时代,阔步迈入建设生态文明新征。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白龙江人怀着对林业事业的无限忠诚,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科学经营森林资源,深入实施天保工程。他们用最美的青春把这里描绘得万木葱茏、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为建设美丽中国铸就了巍峨的绿色丰碑。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经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决定对甘肃南部与四川接壤的白龙江林区实施开发,由西北军政委员会筹备组建白龙江伐木场。从此,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会聚白龙江两岸,拉开了林区开发的大幕。

林区开发建设伊始,白龙江人始终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的林业方针,一边实施科学采伐,一边落实迹地更新,攻克了各类难关,积累了大量经验,谱写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隽永诗篇。

1953年的冬天,白龙江伐木场筹备处搬到两水后坝村,创业者们在拱坝河、白龙江两河的冲积层上,挥起了开发林区的第一锹,夯实了林区建设的第一块基石。从此,白龙江第一批开发建设者在这里扎下了根。往日沉寂的两水村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4年3月,白龙江伐木场筹备处收归国家林业部管理。1956年2月,成立了白龙江森林工业局。1961年在沙滩、茶岗、铁坝三个林场建起三个苗圃,共计60余亩,组织造林试验。到1965年,开始了大面积的更新造林。

早期的白龙江人,扎根密林深处,以天作被,以地为床,斗风霜、战严寒。在连绵起伏的高山峡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随处可见。激扬的号子声、铿锵的敲击声与此起彼伏的油锯伐木声,伴随着滚滚东流、惊涛拍岸的白龙江水,汇成一曲旋律激昂、高亢雄壮的创业交响曲。

白龙江下属的迭部林业局,1969年成立,当时叫长征林业局,总面积520多万亩,森工采伐期间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400万立方米,上缴利税2.8亿元,曾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全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0年迭部林业局跻身全国工业企业500强。

一代代白龙江人亘古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依靠自身专业优势,保护和培育甘肃南部这片宝贵的森林资源,为建设美丽中国多做贡献。

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下属的洮河林业局、迭部林业局、舟曲林业局、白水江林业局及其南华林场,坚持依法护林、依法治林,在全林区建立森林管护站235个,森林瞭望哨28个,分布于林区重点沟系的各个山头和关键路口,构成了严密的管护网络。每一个站点、每一处哨所,就像一双双高度警惕的眼睛,无论春夏秋冬,都时刻监视着森林资源的安全。

白龙江不断完善管护机构,建成了由护林员、森林消防、林政稽查和森林公安联防联治的管护体系。管护责任具体到人,细化到山头地块和管护站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
白龙江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由6支森林消防中队组成,共360名专业森林消防员,配备消防运兵车12辆。他们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训练,打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森林卫士。

林区共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56万亩,飞播造林48万亩,封山育林14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实现生态效益1149亿元。通过连续20年严格管护和科学造林,林区生态状况大幅度改善,水土流失有效遏制。一些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开始出现水流。白龙江、洮河及其支流年径流量已达60多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类种群和数量大幅增加。多年未见的野生动物羚牛、黑熊、大熊猫、云豹、梅花鹿、蓝马鸡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相继出没,重返原来的栖息地。先后建立了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夏、插岗梁、博峪河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已成为野生动物休养生息的天堂。

在白龙江林区这片1600多万亩的原始森林和动植物王国里,气候温良湿润,植被多彩纷呈,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约有160科1200种,有20种野生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有50多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等15种,二类保护动物有棕熊等40种。

今日的白龙江林区,丰沛合节的上天之水,滋润出岷山林海的满目苍翠;红军北上的红色印记,指引着植绿护绿的坚定信念;一代代林业人用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坚定不移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哺育出陇原大地山川秀美的勃勃生机,谱写出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建设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