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尕山”藏语意思是“神仙喜爱的地方”。

民间传说,格萨尔王携珠牡王妃取道降魔,途经舟曲上河一带,王的十三战神率天马云游随至。
一日,驾临拉尕山上空,见此地水草肥美,空寂幽静,活脱一个世外仙境,于是在此牧马。
一月。此后这里珍禽异兽、名贵药材、鲜花菌菇随处可见,民间每年春秋两季在此放牧,牲畜们在此自由自在,尽情驰骋,产出的后代皆属神骏良驹,可供王的勇士战阵骑射,故拉尕山还有个谐音名叫“达巴”,藏意即跑马射箭比武。
从那以后,拉尕山就成为历代朝廷贡产战马的地方。
央金兰泽用动人的歌声唱出《天上的拉尕山》神秘奇妙的美丽,深深的向往与流连。


拉尕山,位于甘肃省舟曲县立节乡东南部的白龙江南岸。
这里景色雄伟秀美,碧水青天,云卷云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无遗,整个景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海拔1400—2800米,这里地形高差悬殊,原始植物丰富,隐藏着幽静奇绝的生态景观。

山顶地势平坦,中间林草如茵,四周山峦起伏,脚下溪流淙淙,是一处集山寨区、草坡区、溪流区、森林区为一体的独特自然景观。应该说,这里也最能代表藏乡纯朴自然、奇丽瑰异的民俗风情。

据史料记载,舟曲县在春秋战国时为白马、氐、羌住地,先秦时设置羌道县。汉武帝时置郡,羌道县属陇西郡;东汉时,羌道县属武都郡。西晋末年,世居羌道县的宕昌羌“保”,建立宕昌国,今舟曲隶属其国,王城一度设在今舟曲瓜咱、峰迭、华年(古华阳城),历经十代。
曾经繁盛的华年城已成历史遗痕,折戟沉沙,环佩的叮当声随江水东去。

“赤壁神窟”
从占单村过白龙江逆流而上3公里左右,就来到拉尕沟口。古色古香的山门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的“拉尕山”苍劲有力。
据《舟曲史话》记载,相传山门所在之处曾有一巨石,堵塞溪流,格萨尔王从岭国到此后,用神剑劈开巨石,有一三角形小石块落入沟中,格萨尔王见此石不大,就默念咒语附石,保佑附近生灵不为妖魔鬼怪所害,故后人在此建三角山门以祈求平安吉祥。
沿景区公路进沟南行不久,就会看见一道三面环山、壁立千仞的石峡,一条瀑布从左边的石崖喷泻而出,珠碧尽落,煞是壮观。再往前走不远,就看见巨大的石壁上写着“赤壁神窟”四个大字,在这周围赭赤色的石崖上有十多处天然石窟。
相传拉尕山古为蛮荒之地,格萨尔王与王妃到此后驱妖镇魔,福荫百姓。格萨尔王离去时,留下一侍女与寨王成亲,妖魔渐兴时,侍女同寨王将妖魔驱下大山。为防魔障入侵,两人在此日夜死守,并在崖下凿石窟燃火取暖。时间一长,他们站在崖上远望的身躯也渐渐化成了一个有形的灵魂,和石窟一起被永远地定格在绝壁之上。而他们的女儿佐瑞,辅佐新的寨王,逃脱了暴虐的邻寨寨主的欺压,教会了寨民种植新的作物,养蚕织布,熬土为盐,冶矿打铁,共同守护着拉尕山安宁幸福的生活。
时至今日,这一带的百姓仍然跳着当年向佐瑞学习的舞蹈,而这种舞蹈也被亲切的称之为“佐瑞”。

千年山寨,故事千年。
拉尕山寨其实是一个美丽的山寨,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老而恬静。
拉尕沟沟狭谷深,溪涧清幽,山峰奇特。居中一峰傲然挺立,左右山峰呈拱抱状,三座山交会于山腰,形成一缓冲地带,拉尕村坐落其间。
距拉尕山沟口山门约12公里,海拔2100米,全村有69户300多人,皆属藏族。村寨建筑古拙简朴,民风纯朴独特。大多数民居还保持着传统榻板房。人字屋顶,两层楼房,上面堆草,下面住人。民间饮食荞面条、杂面条以传统酸菜、咸菜为佐料,有薰制腊肉(猪肉)、纯羊肉、烧鸡肉等;招待客人和亲戚用自家酿制的青稞烧酒。

“女儿国”的故事
拉尕山是舟曲藏乡很重要的藏传佛教聚集地,建于唐朝的占单寺,是白龙江流域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寺内经卷丰富,唐卡甚多。
“占单”藏语又谓“杰迪”,是姑娘敬茶之意,相传此地村民曾迎接过格萨尔王的东征降魔将士。占单寺内存的法舞服装、面具可上溯到清朝时期,《大藏经》、《般若经》和各种唐卡陈列其中,神话壁画更是琳琅满目。
华年城西晋时为宕昌王国都城所在地,因女王长期执政,独居一方,素有“女儿国”之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始建于汉代的一座要塞,当地人叫华阳城。晋朝时西羌人别种“保”梁勤建立的宕昌国的王城曾一度设立在这里。在当地人的传说记载说这里曾经是女儿国,国王称忽廉女帝。《周书·史宁传》宕昌国的有关史料中也有与此相关的记载。史书印证民间口碑,当地研究者认为,华年城当时确实是一位女王管理着。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居住在白龙江两岸的与拉尕山人有着共同文化习俗的藏族青年男女便都聚集到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

拉尕山,把湖泊山峰挂在门楣,把藏寨天堂揣在怀里。
拉尕山,神仙喜爱的地方,一方慈悲浸染的山水,被甘南托在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