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人文历史】第15期 舟曲县历史概况(一)

发布时间:2018-08-09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舟曲县历史概况

杨双生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北起巴藏葱地山,南至铁坝琼约山,西起羊布梁西端,东至铁坝瓜子沟山,东西长99.4公里,南北宽88.8公里,面积约3000余平方公里。东与武都县搭界,西同迭部县毗邻,东北与宕昌县接壤,西南和南坪县(九寨沟县)、文县相连。1987年全县有22个乡,210个行政村,11.9万多人。其中汉族约占70%,藏族约占30%。千百年来,舟曲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开山种地,繁衍生息,艰苦奋斗,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一、远古的遗存

 (一)马家窑时期文化类型的原始氏族社会

在远古时代,舟曲境内已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和遗址。

1973年,白龙江沿岸勘探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灰、彩、黑陶罐、陶片及石器和其他文物。这些文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它说明当时舟曲的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制陶业为我们留下的器物非常丰富。一些彩陶纹饰流畅,造型优美。如峰迭掌坪岀土的双耳彩陶壶,其波纹生动,动感特强;高圈足三联杯,造型奇特,彩绘线条粗犷奔放。这些陶器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摆设品。

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在舟曲境内至今尚未发现。从已发现的石器来看,制作工艺已由打制逐步改进为磨制。一些有肩石斧、穿孔石刀、磨制石杵、石犁等在曲瓦达尕坪、巴藏大地坪、峰迭嘴儿坪、坪定马头梁、城关北山坪均有发现。(《舟曲文史资料》第三辑)。

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氏族成员的定居生活,他们建立了氏族村落或部落村庄。这些村落遗址在白龙江沿岸有广泛的分布。如上巴藏西大地上下,立节台子上,峰迭掌坪、嘴坪,城关北山坪,坪定马头梁,南峪马各坪等。村落大都建立在避风向阳,河流转弯,临近水源,便于农作的二、三级台地上。遗址中有原始定居人遗留的灰坑、灰层、红烧板结土地面,还有窖穴、陶窑、陶片、残石器以及一些家禽残骨等。在掌坪遗址附近还发现了氏族公共墓葬和随葬品。还发现有女子依附、屈存于男子的三人合葬墓多处,疑为新石器末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墓葬。

从出土文物和收集的遗迹资料来看,这一时期舟曲境内母系氏族社会已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越来越成为主要力量,妇女开始从生产、家庭等活动中向从属地位变化。此后,私有制和阶级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西戎羌族的形成

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舟曲境内不同的氏族部落相互影响,不断分离、融合,逐渐发展起来,形成被称作“戎”的部族。到舜时,在南方江淮兴起的三苗部落被迫迁到西北。其后,三苗后裔和当地土著部族在长期消长过程中形成西戎羌族(《南史·宕昌国志》)。羌人分支有150多种,其中先后分布在舟曲境内的主要有白马羌、武都羌、宕昌羌等。部族大小不一,相互掠夺征战,盛衰常变,强者自立,弱者依附他部。

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羌道县的设置和沿变

战国时期(前476——前443年),羌人无戈爰剑孙卯,惧秦压迫,携羌西徙。进入白龙江流域及今舟曲境的有白马氐、参狼种等羌。先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有羌道。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方,分天下为36郡。陇西郡领十一县,羌道为领县之一。白龙江沿岸武都、舟曲、迭部一带住着以白马为图腾(徽号)的羌民,号称白马羌。

西汉王朝完成了秦开创的伟大业绩,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国强民富,客观上要求巩固边防,在对待统治区域周边部族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让步。汉景帝时,北方羌人严重受到匈奴侵袭,羌族酋长留何要求守卫陇西塞,率部南迁至今临洮、岷县、舟曲一带。汉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的县称“道”。羌道县治所据有关史料记载,在舟曲县西北,但具体地址无资料可考。根据地理位置、人口、交通条件和发现的汉代城墙、汉墓推测,可能是现在的坪定村或附近。羌道县管辖范围约在宕昌岷江流域,下迭以下白龙江两岸地区。羌道县西汉属陇西郡,后汉改属武都郡,管辖范围扩大到角弓以上广大地区。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李广征西,于羌道初置武都郡(李广领汉西部都尉),治所在今舟曲西关。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开西南夷,于洛峪另置武都郡。羌道归陇西郡。武帝改道曰县。东汉建武九年(33年),羌道县属武都郡西部都尉治。

为了巩固边区,西汉还将大批汉族人口随军西迁,移民实边,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这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三国时曹魏和西蜀在陇右的争夺

东汉末年,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白龙江中、上游成为魏、蜀互相争夺的地区之一。

三国初,舟曲为魏凉州武都郡羌道县,公元228年,诸葛亮派陈式攻取了武都,今舟曲随为蜀梁州武都郡羌道县(《武阶备志》)。此后30多年,汉相诸葛亮、姜维等人多次出兵陇上,计划先占领曹魏统治薄弱的凉州地区,安抚戎羌,扩充实力,以图中原,转战于天水、洮西(今甘南)及白龙江上游地区。公元263年,魏诏令各路攻蜀,邓艾、邓忠父子兵过羌道县,一从牛头关,一从宕昌合兵架桥(今名邓邓桥)而渡乾江(今岷江)(《岷州志》)。姜维退出了多年来苦心经营的陇上驻屯大本营—沓中(今舟曲、迭部境),继而放弃阴平、白水,退到剑阁,邓艾军攀崖裹毡,追击蜀军,蜀汉随之灭亡。

司马氏统一全国建立晋王朝后,羌道县废,今舟曲仍属武都郡管辖。

(三)宕昌国和武兴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出现了各民族贵族统治的割据局面,他们此起彼伏,互相兼并,略地称霸。舟曲和北方各地一样,农牧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北魏适时统一了北方,在甘南置洪和郡(在临潭县境)和石门(在今临潭县石门乡之石门口)、蕈川、蓝川(均在卓尼县境)、水池(在今临潭冶力关地区)县,统归河州管辖。舟曲和迭部属宕昌国。宕昌国是羌人所建的一个小国,其活动中心就在今宕昌和舟曲,国境东临梁州的汉阳、仇池两郡(仇池曾一度为武兴国),南接邓至国(今南坪一带),西边是河南国,北抵临洮(今岷县)、

洪和(临潭新城鸣鹤城)两郡。国无法令、徭赋,国民平时各事生业,不相往来,战伐时聚集一起。每三年一相聚,杀牛羊祭天。没有文字,以草木荣枯记岁时。酋帅梁懃自称为王,其孙弥忽于北魏太武帝时派其子弥黄奉书内附,太武帝派遣.

使臣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孝文帝时岁贡不断,孝文帝拜弥机为镇南大将军,西戎校尉,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梁武帝天监四年,弥机之子弥博献甘草、当归等物,武帝拜弥博为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周武帝保定末,弥定屡次侵犯边境,周武帝令大将军田弘讨灭了宕昌国。武帝天和元年(566年),于宕昌国地置宕州,并筑武都诸城,置军驻守(《南史》、《北史》)。

与宕昌国差不多同一时期还有一个武兴国,也叫仇池国,在今甘肃成县西边西汉水的北岸,氏族首领杨难当自立为秦王。国界东连秦岭,西接宕昌。统治最盛时期控制范围西曾达到白龙江上游(《南史·列传》)。相传仇池王杨难当征西,率兵至今舟曲狼岔,“羌人归附,因挽弓射箭以示刚勇,其箭至今犹存悬崖石壁间”(《甘肃舆地志》)。


上一条:舟曲加强廉政体检严把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

下一条:舟曲:“花开舟曲”成效显著 天南海北游客前来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