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土专家 大智慧——记南峪江顶崖滑坡抢险救灾村里的“能行人”马召兴

发布时间:2018-07-26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4.jpg

村里的“能行人

头戴草帽,走路一阵风,腰里别着的对讲机,南峪抢险救灾现场的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马各坪观测点有他观测滑坡体的身影,紧急转移群众时有他声嘶力竭的呼喊,安置区搭建帐篷时有他繁忙的操作,他总在最紧急最需要他的地方出现。马召兴,一个46岁农村汉子,1米85的伟岸的身躯沉稳厚重,使他在抢险救灾中显得格外“抢眼”。年轻时候的他走南闯北,学的一身的本事,会开车,会操作工程机械,早年就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到新疆打工,成为最早一批的“打工能人”;因为他为人古道热肠,在村中具有一定的威信,村里谁家孩子结婚了,谁家有老人过世了,都会找他当操心人,每有人打听他时,村里的人总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村里的“能行人”。

抢险救灾的“大忙人”

7月12日,江顶崖滑坡阻塞白龙江,水位急涨,南峪村险情不断,20多户沿河群众住房进水,江顶崖呈现越来不稳定的状态,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崩塌形成堰塞湖。“先把河边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往高处转移,村干部和党员们要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落实转移责任人,尽快转移”,危机时刻马召兴向乡、村两级提出建议,在他的建议下,77户群众第一时间安全转移,无一户一人被遗漏。作为南二村的小组长和联户长他每晚冒雨巡走在街道、村居间,加密巡查,发现异常,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转移;挨家挨户宣传防灾知识,排查安全隐患,帮助村民转移物品,嘱咐受灾群众尽量投亲靠友,在危险彻底结束前不回危房居住,对老党员、困难家庭、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安排专门紧急转移责任人。

1.jpg

献言献策的“聪明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峪人,马召兴对南峪的山山水水他再熟悉不过,尤其对江顶崖的记忆更是刻骨铭心,1991年农历五月初二,江顶崖出现崩塌滑坡,阻断白龙江,将南峪村一半的地方全部淹没,19岁的马召兴年富力强,满怀一腔热血加入到乡民兵抢险救灾突击队,并主动请缨担任爆破堰塞体的爆破员,在3个月的抢险爆破中多次协同武警解放军尽心爆破工作,为抢险救灾立下赫赫功勋。经历过1991年江顶崖滑坡抢险救灾工作的他,27年来时刻关注江顶崖滑坡体的动向,并主动担任江顶崖地质灾害预警员,27来滑坡体和白龙江水文变化他了然于胸,尤其对白龙江的历年涨幅、流速和发生洪水的周期有详尽的数据,每有上级领导或专家问起他都能做到娓娓道来,令好多人惊诧不已;有人问他为什么知道的如此详细,他说:“我从小生活在南峪,江顶崖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一直不能忘,江顶崖一直不稳定,我们怎么能对它不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避免它造成灾难”,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的是一种责任,是对南峪村2500多名群众最真挚最朴实的情感,更是对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眷恋的情怀。

27后的今天,江顶崖再次发生了滑坡,作为最了解江顶崖和白龙江水文地质的“土专家”马召兴有幸被抢险救灾指挥部邀请汇报相关情况,在有省、州、县主要领导和地质专家参加的灾情处置分析研判会上,他将自己到江顶崖实地采集的滑坡体、山体裂缝实景照片交给了领导和专家;并将27年来江顶崖滑坡体变化和白龙江水位涨落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在领导询问他如何处置滑坡险情时,他胸有成竹的提出了电站分流泄洪的想法,目前由于连月的降雨,江顶崖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滑坡体整体出现鼓裂式裂缝,土石破碎松动,不能再采取1991年爆破的方式处置险情,如果爆破会使松散的滑坡体再次滑动;南峪电站距离滑坡体最近,进水洞具有分流河水的泄洪作用,每秒进洞流量能达到100立方米以上,可以让电站开启进水闸门,最大限度的减少主河道流量,减轻流水对滑坡体前缘的冲刷和浸泡,待白龙江水位降低后,利用工程机械铲除河道淤泥,降低河床高度,以此达到稳定滑坡的作用。

他提出的这个办法竟然和专家组的意见高度一致,听过他的想法后,在场的领导和专家一致同意这个方案可行,能科学的处置滑坡体带来的险情。由于他的献言献策,南峪水电站进水洞闸门顺利开启,起到了分洪泄流的作用,白龙江水位不断下降,维持在正常水位线之内,为抢险救灾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也因此被上级领导、专家和群众称之为“抢险救灾的聪明人”。

面对严重的灾情和各种隐患,马召兴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抢险救灾工作中来,不怕苦,不怕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上级领导和专家献言献策,为抢险救灾提出了关键性建议,使滑坡体险情处置科学得当,谱写了一曲干群一体同心同德、共抗大灾的壮歌。

上一条:舟曲县大峪乡老地村第一书记李晔抗洪抢险救灾纪实

下一条:【特辑】抗洪救灾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