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家园“守护者”

发布时间:2018-07-24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家园“守护者”

---记优秀青年志愿者王海龙、王海红


因为经历  所以感恩

“哥,江顶崖滑坡了,咱庄可被淹了,电站跟前的房都被淹尽了,爸和娘叫咱们回去呢”。在县城当监理的王海龙接到妹妹王海红的电话,急促的声音里,他下意识的想到江顶崖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小时候每次随父母到黑水沟地里浇水割麦,路过马各坪镇边寺时,父亲总是不自主的停下来,指着对面的江顶崖略显伤心的说:“海龙,你刚1岁的时候,江顶崖滑坡了,把我们的家都冲走了,什么都没有剩下,多亏了乡上和庄里人的帮助,我和你娘在枣园重新修的房”。

001.webp.jpg

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口中的江顶崖是可怕的代名词,每每夏季下大雨的时候,父亲总是站在枣园家中的房顶向大庄和江顶崖眺望,嘴里不时的呢喃:“雨再小一些,小一些”;也总能看见,住在大庄河边的人们,家中的电灯一直亮着直到天明;庄里面上了年纪的人,看见和他同龄的年轻人,总会说他们是“命好的人”,27年前,江顶崖滑坡,江水回流,将南峪大部分村庄淹没,与他同岁的孩子们出生在那个艰难岁月,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最终茁壮成长,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所以他们是“命好的人”。

妹妹王海红比王海龙小3岁,现在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妹妹王海红的记忆中,江顶崖是父母常常说起的那个可怕夜晚,一夜之间好多家庭被洪水冲的一无所有,南峪成为一片泽国,在父辈的记忆中,江顶崖是一段痛苦的记忆;但乡亲们和国家的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就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父辈们的心。在接到妹妹的电话后,王海龙向公司请了假,立刻租车回南峪,当他们走到南峪乡政府附近时,河水已经漫过南峪大桥,车辆和行人无法通过。受灾的乡亲们就在对面,却只能隔河相望,最后他们兄妹两只能辗转到虎家崖电站大桥从河边的峭壁间艰难步行回家。现在有人问起为什么当时那么着急回家,他总是说:“我们一家是受过灾的,乡亲们从前帮过我们,将心比心,现在别人受灾了,我们能体会那种痛苦,呆在别的地方心里不安”。

年轻人,站出来!

7月12日晚上6点,王海龙兄妹两历经1个多小时才从虎家崖走到了枣园家中,顾不上吃饭他就跑到南峪桥头看水涨到了什么地方,看一下有多少房子被淹。走到走桥头,看见的是平时偌大的电站平坝已经成为“内陆湖”,大庄河边二三十家房屋被淹,被淹的人家只能在亲戚家借宿吃住,现场一片狼藉。面对此情此景,他感悟到父母27年前所经历过的伤痛,摆在自己眼前的是:一个年轻人,在灾难面前应该做些什么?是看着别人受灾还是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同抢险救灾。有志青年大作为,王海龙立即把自己平常关系好目前在庄里的年轻人“约”了出来,说出了想成立一个青年志愿者队伍和党员干部们参与抢险救灾的想法,当他把想法说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表示赞同,在难面前,年轻人就应该站出来,帮助受灾乡亲们渡过难关;这时妹妹王海红也自告奋勇的说:“抢险救灾可不是你们男孩子的专利,我们女孩子也义不容辞,我们庄里的好姐妹们已经在微信上联系好了也要参加志愿者队伍,苦活累活干不了,别的我们一定能干好”。于是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又壮大了,一只20多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就成立起来了,王海龙当仁不让的成为队伍的“主心骨”,当晚他就到南峪学校抢险救援指挥部报到,将成立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事情向乡上领导汇报,并承诺:青年志愿者随时待命,严格听从指挥部的工作安排调遣。

“小红帽”,吹响保障“集结号”

7月13日,县上的第一批救灾物资顺利运抵南峪,摆在大家面前的却是进入南峪村的道路都已经全部中断,救灾物资只能运送到乡政府院子,和灾区群众隔江相望。面对如此困境,王海龙大呼:“还有1条路能到庄里,从虎家崖大桥过来走江边小路就能把物资运过来,我们志愿者们先去”。指挥部领导当即下令,各村突击队以王海龙为向导,先将这条江边小路除险拓宽,志愿者队伍负责把急需的物资用人力背运过来。在王海龙的指引下,党员干部自带铁锨、洋镐,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将原本只容1人通过的小路,拓宽成救灾物资运输保障线。

路开通以后,王海龙一帮志愿者们自备绳索、背篓沿着江边小路到虎家崖转运物资。一路上道路泥泞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到,小路下方不到2米的地方就是湍急的白龙江,志愿者们只能小心翼翼的扶着山坡缓慢前行。走到虎家崖,来自各方的物资堆成了山,志愿者队员们自己抬自己捆;女志愿者们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男队员背多少,她们同样背多少,就这样灾区急需的水、方便面、折叠床等大批物资通过志愿者人力背送及时转运到了南峪村,抢险救灾指挥部及时的发放到了受灾群众手中,保证了受灾群众日常生活保障。


在受灾群众领取受灾物资的那一刻,像王海龙一样的志愿者们终于可以淡淡一笑,这背后是他们默默的付出换来的,他们每个人一次至少负重在50斤以上,往返背送一次要近1个多小时,好多人的肩膀都被累出了血痕,有的人衣服和裤子被汗水浸透摸起来都是“硬邦邦”的,白色的志愿者T恤上汗水凝结的盐分形成了一副“物资背运路线图”,尤其是王海龙兄妹两至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苦话累话更没有埋怨,在南峪大桥没有通行的前3天中,所有物资都是通过虎家崖转运至灾区的,他们兄妹两每天至少背送物资6趟,背送物资重量在500斤左右,3天的高强度劳动和风吹雨晒,他们变得黝黑,脸、脖子和手臂与其他地方的皮肤颜色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比。他们兄妹两虽然变黑了,但他们所树立起来的志愿者的精神形象却越发高大了,因为有她们的感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申请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从开始的20多人最后发展成为120余人的队伍。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

随着配置救生艇和江水水位的下降,救灾物资可以通过船运和南峪大桥被运送,不再需要人力背送,志愿者们本可以好好休息休息,志愿者者充分发挥持续能吃苦持续能战斗的精神,主动请缨:“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面对越来越多的救灾物资被运抵南峪而卸车、装车工作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志愿者队伍被分成3组,一组由王海龙带领在乡政府装卸物资,一组由袁豪带领在南峪学校装卸货物,一组由王海红带领负责指挥部的卫生等后勤工作,志愿者队伍没有因为分组而力量分散,反而越干越勇,王海龙1组创造了4个小时装卸900件矿泉水的记录。

目前抢险救灾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但志愿者们仍然坚守在第一线,哪里有需要,志愿者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活跃在安置点的各个角落,或是搬运救灾物资,或是打扫环境卫生,或是安抚受灾的老人,志愿者们用志愿服务,吹响后方抢险救灾战歌,穿梭在维持秩序、搬运物资和安抚转移受灾群众的队伍中。

一滴海水是普通的,但折射的光辉是七彩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王海龙兄妹两在抢险救灾中用行动实践青春的诺言,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着,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却在平凡的工作中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精神,闪耀出了志愿者朝气蓬勃的美丽光辉。(杨跃飞)

上一条:舟曲县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抗洪抢险救灾纪实

下一条:舟曲滑坡险情处置首战告捷,“第二通道”全面泄洪水位下降明显,山体滑坡险情处置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