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旧了的藏蓝色条纹衬衫,一张晒得黝黑的脸庞,一双土得掉渣的老布鞋……如果不开口,如果不是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你绝对会以为他就是一普通农民。事实上,他省水利厅下属单位的一名干部,被派驻舟曲县东山镇谢家村担任驻村帮扶队的队长。他叫哈文舸,村里人都叫他好人老哈。自去年9月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他像一滴水,迅速融入到了村民中间,不到半年时间,就把自己“混”成了地道的农民模样。
哈文舸是陇南武都的回族,刚到东山镇时,被安排住在距离谢家村3公里远的中牌村工作站,后来因为生活不便,在县水文站找到一间闲置的房子,每天往返于县城与谢家村之间。中午回不去,就在村里吃几口馒头或泡一包方便面。说起来,哈文舸每天的工作都是鸡零狗碎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让他在村里的形象一天天高大了起来:邻里纠纷调解时有他,婆媳不合的矛盾调解中有他,老党员老支书家里有困难时有他,低保户贫困户有难题时更有他。无论村道上碰到谁,哈文舸都要停下来跟对方打个招呼递根烟,就像家人一样随和。慢慢的,村民们开始习惯把这个回族人当成他们中间的一分子,有了困难找他解决,有了难肠找他倾诉。唯独让大家遗憾的是,因为生活习惯,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不能叫他来吃一顿。
5月31日,记者专程前往东山镇谢家村去采访哈文舸时,他正和贫困户谢清国方聊危房改造的事。谢清国方是村里最后一户D级危房改造户,老伴是智障,属因残致贫户。老谢家的情况较为特殊,哈文舸因此对他的牵挂就多了一些,平时有事没事都要去看看,跟他聊几句。老谢的儿子技校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女儿前几年在外打工时走失,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知,成了老谢的一块心病。哈文舸知道后,专门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同时请求当地公安部门协助寻找。但由于缺少个人身份资料,一直未果。老哈觉得心里很内疚,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寻找。

“谢家村是清一色的汉族村,全村有108户342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说起村里情况,哈文舸可谓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他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到村民家里串门聊天,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意愿。为了摸清村情,他还主动加了村里的微信群,及时和在外打工的村民取得联系。哈文舸的手里经常提着一个蓝色文件袋,里面除了工作资料外,经常还会装两包烟。无论到谁家或碰到谁,他先会给对方递上一支烟以示诚意。哈文舸认为,搞农村帮扶工作一定要放低姿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接纳,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者一行跟着哈文舸在村里了解情况时,他的身旁不时有村民围拢上来问东问西,老哈很有耐心地一一做着答复。路过正在修房的贫困户谢蒲海家时,哈文舸还专门停下来询问他的病情,叮嘱他注意身体。那一瞬间,老哈给人的感觉像个家长。说起老哈,谢蒲海脱口而出:“哈队长真的是个好人!”
“好人”这个称呼,是村民们给予老哈的最大肯定。我们离开的时候,好人老哈又提着那个蓝色的文件袋向村里走去。他略显疲惫的身影,在那一刻突然显得无比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