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葡萄在党支部统一规划和科技特派员指导下长得好、销得旺,收入要翻一番!”舟曲县大川镇土桥子村村民赵雪喜笑颜开。今年以来,该村党支部以农区党建为统领,建立“党组织+集体经济+经营主体+乡土人才+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葡萄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我们以葡萄产业为纽带,串联起民宿、康养、采摘体验全链条,今年村里农户自酿葡萄果饮约有6900公斤,新投建的葡萄果饮加工厂预估年产能120吨,可吸纳15名村民就业。”村党支部书记姚伟娟介绍。

走进村里,葡萄廊架下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垂挂枝头,紫如玛瑙、绿似翡翠,沉甸甸地压弯了藤蔓。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摘丰收,欢声笑语勾勒出喜人的农忙图景。土桥子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立足本地资源与特色产业基础,由镇村两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牵头,入户倾听群众产业发展意愿,引导群众发展葡萄产业。
同时,村里多方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葡萄园围栏安装、产业道路硬化、灌溉水渠修建、苗木立柱栽填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并协调帮扶单位解决10个葡萄销售展柜。此外,用活128万元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资建设葡萄种植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园、葡萄酒生产和苗木培育及配套设施,打造出一条葡萄架下的“共富链条”。2025年,土桥子村葡萄种植面积达300余亩,预计产量超20万公斤。
“今年春耕时节,县上派科技特派员集中授课,讲解栽种技术要点,解答嫁接、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我学到很多,葡萄品质较往年大幅提升。”乡土人才袁红芳说道。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土桥子村将引进培育人才作为关键举措,推动葡萄产业形成育、防、采、制、赏、销 “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村里因地制宜成立人才工作室,县上选派科技特派员坐班服务,从陕西杨陵引进夏黑和户太新品种葡萄树2万余株,专家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巧,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优化了葡萄品种和结构。
此外,村里精心培育乡土人才,通过现场教学、集中培训、搭建项目平台等方式,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新农人”:袁红芳擅长葡萄病虫害防治,袁马家精于养护管理,奂三录独创嫁接技术,奂张全专攻掐苗疏果……在各类人才的指导下,全村已种植巨峰、美人指、蓝莓、阳光玫瑰等20余种优质葡萄品种。
种得好、长得好,更要卖得好。土桥子村大门口“土桥子葡萄现摘现卖”的木牌格外醒目,红色服务驿站内,党员干部轮流坐班志愿服务,为销售点群众帮忙销售、打扫卫生、疏导车辆,还开通直播向外推介葡萄。

“想要产业发展好,党员要带头好。”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党员带头发展葡萄产业:60岁老党员袁马家带头试种300 株葡萄苗;镇干部袁五芳无偿让出祖坟地修建葡萄长廊,并建成康养中心、乡村记忆博物馆、游客采摘体验园等配套设施。村里还建设红色服务驿站,设立“党员经营户”“党员民宿”等示范点——袁为录的“葡萄园农家乐”发展观光游、采摘游等“葡萄 +”产业,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带动5人稳定就业;袁江波的 “袁家院子” 民宿年接待游客100人次,带动周边10户群众发展葡萄庭院经济,实现综合增收3 万元。“党员不带头,群众哪会跟?”这句朴实口号,推动土桥子村从传统农耕村蜕变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如今的土桥子村,春有桑茶飘香,夏有葡萄成荫,秋有丰收节庆,冬有康养静谧,成为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这里的实践印证:当党建触角延伸至产业一线,当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乡村便能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让群众在共同富裕路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