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舟曲泷涎产业振兴示范园区,全自动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这是我们本地优质的黄豆和杂粮,经过多道工序,被加工成腐竹、杂粮面粉、面条等产品,现在远销各地”党员负责人李周成介绍道。在他的带领下,园区带动300多户群众参与种植和加工,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累计帮助群众增收40余万元。
今年来,舟曲县以推进农区、林区、景区党建为抓手,围绕种植、研发、销售、品牌等农业产业链环节,建好建强组织体系,全面锻造党员先锋,引进培育优质人才,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主心骨”引领发展
在曲瓦乡城马村,一个个科技农业大棚整齐排列,工人在棚内正采摘新鲜蔬菜……村党支部书记张俊师说“我们采取‘党组织+合作社+企业+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龙须菜产业,科技公司为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带动21人就近务工增收”。
城关镇庙沟村的山坳里,黄昏即将来临,林下的猪苓菌棒已透出黝黑的光泽,林下蜂群翩翩起舞,顺着林间小径往前走,木栅栏围起的露营基地里,几顶米色帐篷正迎着风轻轻晃,“红豆咖啡屋”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这正是是林区党建工作的“杰作”。“以前咱是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都往外跑,今年我们联合周边3个村搞党建联合体,把村集体资金拧成一股绳,林下种猪苓,林间搞露营,林边开咖啡屋,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鲁汉平蹲在菌棒旁说道。
在舟曲,这样的“党建+产业”图景处处可见,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定盘星”,得益于村党支部的正确引领,城马村、庙沟村发展产业的案例正是舟曲县推进“五区”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舟曲县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大力推广“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党组织+集体经济+农户”等发展模式,成立全县“1+6”产业联合党委,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形式,在产业发展带、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党组织12个,打造乡镇电商直播平台19个,推动产业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形成了以“1+6”产业为主体,冷水鱼、小杂粮、大蒜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已培育创建“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12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个,4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新农人”带头示范
九月的曲告纳镇,白玛次仁的食用菌基地里飘着菌香。这位藏族村支书正蹲在菌棚里,用藏语叮嘱工人“这排菌棒湿度再降两度,不然容易生杂菌。”他身后,28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里,传送带正把新鲜菌菇分装成盒,74亩种植基地里,村民们背着竹筐穿梭采摘。“前几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时,乡亲们都愁没活干。”白玛次仁擦了擦额头的汗,指了指墙上的照片,“我是党员,得带头。现在149万个菌棒年产值392万元,83个搬迁群众成了产业工人每月能挣3000元。”
舟曲县电子商务中心的直播间里,尹建红举着一串红花椒对着镜头笑:“家人们看这成色,海拔2000米以上的花椒,麻味正得很!”这位拥有10万粉丝的党员主播,镜头里总带着泥土气——有时是在山谷里拍风景,有时在家里干农活记录生活。“党组织号召搞发展电商,我是党员不能落后,现在每天都会直播销货”她边打包快递边说。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带头人。舟曲县围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头发展特色产业等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全县党性教育基地、党校、特色产业实训基地、乡村就业工厂等平台,组织开展党员进党校、进基地、进车间“三进”活动,年均1450名农村党员接受集中教育培训,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实施党员“三培养”工程,39名村干部发展产业,200余名基层干部带货直播,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良好氛围。开展党员带富行动,成立党员创业百万帮扶基金,为20名党员发放“红色信用贷”,挂牌命名“党员农家乐”“党员民宿”“党员领办示范合作社”20个,广大党员主动走在前、亮身份、做表率,用实际行动为乡村产业振兴出力出彩、发光发热。
“土专家”强化支撑
2025年7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华润大健康板块供应链大会上,甘南中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荣膺“2024年度优选供应商”称号。作为舟曲县中藏药材的龙头企业,甘南中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邀请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导,成立人才工作室,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引导和推动全县中藏药材严把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其党参、黄芪、红芪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武坪镇的冷水鱼养殖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桑小平正往鱼塘里撒饲料,银鳞闪烁的虹鳟鱼齐刷刷涌过来。“这水温得保持在16℃,pH值也不能过高或过低。”他捏起一把饲料,眼里透着专业,“以前咱不懂技术,养的鱼总生病,现在县上通过实施人才项目,请了外省的专家,我跟着学了一段时间,也成了土专家”。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舟曲县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精准制定人才引进目录,采取柔性引才、项目引才、帮扶引才等方式,引进中国农科院专家、高校科研团队、科技特派团等高端人才33名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设立5个专家工作站、10个人才工作室,实施省级重点人才项目8个,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先后获得知识产权30余项。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围绕新时代基层人才培训服务中心构建“1+10+N”育才模式,建设人才实训基地10个,选派137名专技人才、村干部赴天津开展交往交流培训和跟岗学习,在县委党校设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开展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创业青年、电商达人等实用技术培训1.1万人次,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服务乡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