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甘南·强村富民进行时】第一期:鱼跃“农”门 “链”动富民

发布时间:2025-11-14 17:39:29 来源: 甘南组工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村振兴路上,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强村富民进行时”专栏今日开栏,我们将笔触伸向希望的田野,用镜头记录奋斗的身姿,聆听新时代乡村蝶变的铿锵足音。新时代、新征程、新奋斗,让我们共同见证并书写这场波澜壮阔的乡村全面振兴精彩新篇。此为专栏第一期,本期展播舟曲县武坪镇桥子村的典型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舟曲县桥子村冷水鱼“游”出强村富民新路径

舟曲县武坪镇桥子村位于武坪镇东南方,距离镇政府5.5公里。全村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0亩,辖2个村民小组、153532人,有党支部1个、党员55名。村民收入以种植中藏药材、劳务输转和种养殖产业分红为主。2022年获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荣获舟曲县和美乡村荣誉称号,2024年被武坪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一直以来,这里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却因缺乏发展思路一度陷入资源沉睡、产业空白的困境。近年来,桥子村紧抓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机遇,以党建引领,以冷水鱼养殖为主导方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探索出以渔带农、农旅融合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组织引领把方向,奋力破局启新程。桥子村主动破局,多次召开党员和群众座谈会,邀请专家实地考察研判,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最终确定了以冷水鱼养殖为龙头,带动中藏药材种植、中华蜂养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选派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5名党员担任合作社联络员,全程参与项目对接、技术引进和生产协调。村集体陆续投入150万元,建成18个标准化流水养殖池,推动冷水鱼年产量从最初的2吨提升至10吨,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泉润泽致富路,代养惠农暖民心。产业要发展,利益联结是关键。桥子村突破传统养殖模式,创新推出“代养惠民”机制,由村集体出资为全村153户农户每户代养1条冷水鱼,年底根据养殖收益进行统一分配,让村民“零投入、零风险”共享产业红利。此外,积极吸纳本村脱贫户、留守妇女等群体进入养殖基地和合作社长期务工,累计提供临时岗位300余人次,极大地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农旅融合延链条,一鱼带活多业态。桥子村积极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线上,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冷水鱼干、中藏药材、蜂蜜等农特产品,今年以来累计销售额达11万元。线下,建成冷水鱼养殖人才实训基地,并利用合作社闲置场地打造了“簪花炊烟渔庄”农家乐,推出“冷水鱼垂钓+特色鱼宴+田园观光”休闲体验项目,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年接待量超过1800人次。同时,充分发挥冷水鱼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镇中藏药材种植规模扩大至500亩,中华蜂养殖突破300箱,形成“以渔促农、多业并举”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村富民谱新篇,活水赋能促振兴。特色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更让村民尽享产业发展红利。2018年以来,桥子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超过44.3万元,累计向村民发放分红资金37.02万元。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桥子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投资建设了现代化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达标后的尾水用于周边200亩农田灌溉,既妥善处理污水处理难问题,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村里的中藏药材种植采用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每亩增收达3000元以上。

从昔日沉睡的山水资源,到今日充沛的产业动能。桥子村坚持以党建红为引擎,以生态绿为底色,创新发展机制,破解产业融合发展难题,做活“山水文章”,深耕“冷水鱼”特色产业。这条小小的冷水鱼,不仅“游”出了强村富民的新路径,更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上一条:甘南州“铸牢共同体 奋进新时代”招商引资推介暨舟曲“簪花之路”文旅招商推介活动在深圳举行 签约项目10个总签约金额30.21亿元

下一条:王海青主持召开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