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光凝彩,雅集舟曲。近日,国家级非遗舟曲“东山转灯”学术座谈交流会在甘肃舟曲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旅界同仁齐聚一堂,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转灯”的保护传承、文化挖掘与产业发展展开深度研讨,共绘非遗活态传承新蓝图。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推动“东山转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舟曲文化强县建设增添重要助力。
“东山转灯”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昌于明代,历经1300余年岁月淬炼,于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集灯艺制作、剪纸书画、鼓乐演奏、队列编排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瑰宝 。这一古老民俗不仅承载着舟曲先民砥砺前行的精神记忆与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质朴祈愿,更以“踩字祈福”的独特形式,将“国泰民安”“花开舟曲”等美好寓意融入艺术展演,成为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文化见证与中华民俗星河中的璀璨明珠。

会议启动仪式上,舟曲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青青致辞,介绍了当地非遗保护工作推进情况。近年来,舟曲县恪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通过健全保护机制、完善传承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举措,为“东山转灯”等非遗项目筑牢活态传承屏障。同时她指出,面对老一代传承人年事已高、青年参与热情不足、传统形式与现代传播脱节等现实挑战,亟需学界智力支撑与业界实践探索,破解“人走艺失”“传承断档”等时代考题。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文旅同仁围绕核心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东山转灯”的传承发展需深挖民族融合基因与历史文化价值,提炼适配当代社会的精神内核;在传承模式上,应着力培育青年传承人队伍、创新技艺传授方式,构建可持续的薪火相传路径;在产业转化方面,需拓展“非遗+文旅”“非遗+数字化”“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跨界融合模式,让古老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走向“活在当下广流传”,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良性互动。部分专家还建议,可借鉴非遗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博馆、文创产品开发等成功案例,让“东山转灯”的艺术魅力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产品。
此次学术座谈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搭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学术交流平台与实践合作桥梁。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关注“东山转灯”的传承发展,在理论研究、模式创新、产业赋能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下一步,舟曲县将整合研讨成果,细化落实非遗保护传承举措,推动“东山转灯”这一千年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成为舟曲文化强县建设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