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舟曲县紧抓“组团式”人才帮扶机遇,深入实施“人才赋能”工程,以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和产业发展质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精准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持续拓宽人才集聚渠道。刚性引进补充急需人才。每年从自然减员空编中预留20%用于专项引才,先后成功引进聘用教育、医疗、农业等关键领域专业人才44名。引导和吸纳1266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有效充实一线工作力量。柔性引智破解高端难题。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借助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省内对口支援机遇,引入23批次38名帮扶干部人才,在党建引领、项目引进、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聚焦教育、医疗两大民生领域,创新“管理团队+业务骨干”帮扶模式,主动融入全国、全省教育协作网络,先后赴北京、天津对接协作事宜,累计协调135名教学名师、77名医疗专家开展“托管式”“柔性化”帮扶,有效缓解“三校三院”等重点领域人才紧缺问题。以用促效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帮扶人才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县人民医院依托帮扶专家资源,成功建成5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5个县级区域医学中心和4个特色科室,开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等29项新技术,填补了县域多项医疗空白,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140%,县外转诊率显著降至10%以内。同时,推行“1+N”师徒结对传帮带机制,155名帮扶专家与207名本土医疗骨干结成对子,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本土医疗人才队伍,相关经验获中组部肯定并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本土人才能力素质。创新模式强基础。因地制宜构建“1+10+N”育才模式,实施省级人才项目10个,建成人才实训基地10个、乡村振兴大讲堂19个、专家工作室25个,累计培训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等实用人才1.1万人次。改革新时代基层人才培训服务中心,成功举办培训班180余期,1.3万名基层人才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培训资源。精准帮带促提升。依托“西部之光”人才培养等项目,先后选派2309名教师参加“国培”等各类培训。纵深推进“教学名师舟曲行”“青蓝结对”“陇原人才基层行·走进舟曲”等活动,促成22位省内外教学专家与舟曲6所学校22名教师结对,带动1500余名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项目引领搭舞台。建成“1+19+N”电子商务运行体系,文旅部“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和“聚光计划”院团抖音直播率先落地舟曲。与美团、今日头条等企业签订人才就业协议,提供客服、数据标注等岗位250个。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024年达到8000万元,2025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以“认同感”暖人心。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38名县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62名专家人才,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座谈交流,发放慰问金11.5万元,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以“归属感”固根基。整合闲置资源改造提升人才公寓90套,已入住急需紧缺人才73名。开展户外拓展、联谊交流等活动9次,召开年轻干部、“组团式”帮扶人才座谈会11次,发放人才创业担保贷款9264万元,落实艰边津贴76.3万元,为帮扶人才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以“幸福感”促发展。推荐2人入选“甘南州领军人才”,1人获评“青年英才”,成功申报2个州级专家工作室。为16人申领“陇原人才服务卡”,10人获“甘南人才绿卡”,9家企业获评示范点。落实职称倾斜政策,18名帮扶人才晋升正、副高职称,71名乡村教师获中高级职称。健全年轻干部选拔机制,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提升能力,为基层工作注入新活力。
配齐用才“良方”,产才融合更加高效
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规划引领明方向。组建由中国农科院等省内外160名专家组成的产业人才智库,主导编制“一纲要六规划”,明确“1+6”产业发展布局。研究制定“六小产业”转段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创建方案,200余名专家人才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把脉问诊,助力舟曲农业特色产业转段升级。在中组部、文旅部协调帮助下,对接国内顶级专家团队高标准编制《舟曲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系统谋划“一带一廊两心两区”文旅布局,精心打造137公里“簪花之路”,成为交旅融合样板和文旅促“三交”典型案例。科技赋能提质效。建成西北唯一部授牌蜂产品检测实验室、全州首个“双认证”县级农畜质检中心。食用菌、腊肉、纹党蜜精深加工生产线投产增效,蜂蜜加工生产线、饲料厂和从岭藏鸡、黑土猪扩繁基地投入使用。聘请14名中药专家人才助力研发功能性产品,年产值突破1.3亿元,获5项专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黑土猪疫病防治、从岭藏鸡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六小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品牌塑造增价值。实施区域和优质农产品“双品牌”战略,完成优质蜂王引进选育、从岭藏鸡提纯复壮、黑土猪选育扩繁、花椒和羊肚菌品种筛选,推动中藏药材出口贸易和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两个“零突破”,累计认证绿色食品10个,申报“甘味”企业品牌8家12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个,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4个,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产品2个,助力特色产业附加值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