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文学前沿】李城《青稞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1-17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青稞的故事

 

文学的意义,在于唤醒公众向善的心灵,在于动员公众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的意义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为一小撮群体“寻乐”。

——题记

滴水生根

青稞,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或许在采猎中得到了种子,随着黎明的朝阳,抛洒在草间林边的沃土……农耕文明,往往是宜耕、宜种、宜居的表现。阳光、雨露、气候、土壤便是宜种的具体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往往是世代相传的经验积累,是千秋万代的心灵文化。这种文化,或繁衍,或生息,或刀耕,或火种,或耕,或耘……或许在火塘的燃燃焰火中凝结成变化多样、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与实践的认知生存文化。这种认知生存文化,与血脉连在一起,在历史的泱泱长河中,成为了不容质疑的心灵。这种心灵,是青稞成为了与生命一样的至高无上。用青稞祈福风调雨顺,用青稞与柏枝点燃冉冉升起的煨桑之烟,通灵天空、衔接地脉,一种信息就这样传递……青稞,由一类物种超越了物种,由一颗微粒走向了庞大的文化峰峦。山脉起伏,麦浪滚滚,金色的太阳与黄色的土地,已成为青稞的道场。

从这里传播,传播生命的号角……

物种起源青稞

一般生长在地理属性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边缘地带,一般为相对海拔3000米以上地缘地区的低海拔区域。这种区域,往往是半农、半林、半牧的资源形态,是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的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往往是平川谷地,往往是林连草、草连地,森林、草原、青稞交相辉映,遥遥映照着熠熠雪峰。这种天性的自然结合状态,更加灿烂着多元相辉的文化。青稞,在这一多元文化中熠熠生辉着自己坚定的容颜。这一容颜,或餐食,或酒饮,或生命和心灵祈福的道具,被一种庞大的文化群体尊崇为与生融为一体的生存信念。这种信念,从千古走来,翻过山岭,奔驰原野,穿梭岁月和心灵,至今盛开在生命崛起的道场,一粒青稞便是宇宙缩影的微粒,对应着所有看见的与看不见的万物之灵犀。这种灵犀,便是青稞固有的本质原物。这种本质原物,在浩瀚的文化群系中闪烁自己的生命本源。

这种生命本源,穿梭在时空,在点点滴滴的实践积累中,人们普遍认为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正如《药性考》中所言:“青稞形同大麦,皮薄面脆,西南人倚为正食。”

泱泱的中华中医,是一座哲学的宝典,是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脉的哲学法宝。这一法宝认为,青稞性平、味咸,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和维生素B,有补脾养胃、益气止泻、壮筋益力、除湿发汗之功效,适合脾胃气虚、倦怠无力、腹泻便溏者食用,无所忌讳。这是中华文化群体认知自我、认知自然、认知自我与自然的一脉心灵记录,闪烁着一丝丝智慧的光芒。这一光芒,犹如澎湃的青稞麦浪,在蓝天下飘扬着博大精髓的心灵寄语。

现代自然科学,又以其独特的手法,挖掘着青稞这一精灵的奥妙。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资料介绍,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据检测青稞β一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57%,优良品种青稞25可达8.6%,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一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面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维生物作用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

青稞这一精灵,抑或洋溢着某种亲和,洋溢着某种感染力。它漂洋过海,传播着认知文化。根据美国科学研究表明,青稞除β一葡聚糖外,还含有一种专门的胆固醇抑制因子,其含量约每公斤100—150毫克。或许,海洋的深处有一颗精灵,这一精灵便是青稞。曾经的汪洋——远古的喜马拉雅之海,站在峰巅,便是浪花。浪花与雪花,豪迈着一个精灵。

海洋、高峰、原野,鹰翅、雨滴、绿草,庞大的文化认知着星球乾坤。对某种物种的感应认知,是文明进程的不休之梦。对青稞这一精灵,总是格外关乎。膳食纤维、支链淀粉、微量元素之类,总是从青稞这一宇宙微粒中孜孜以求,对青稞这一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精彩。犹如这般的描述饱满着青稞无尽的细脉。这一不同角度的研究群体,又仿佛是青稞峰峦的追随者,闪烁着时空进程的光芒。研究膳食纤维者认为,青稞的总疗效纤维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维9.68%,可溶性疗效纤维6.37%,前者是小麦的8倍,后者是小麦的15倍。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清道夫。研究支链淀粉者认为,青稞淀粉成分独特,普遍含有74—78%的支链淀粉,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新品种青稞25支链淀粉达到或接近100%。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研究稀有营养者认为,每100g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mg,核黄素(维生素B2)0.21mg,尼克酸3.6mg;维生素E0.25mg。这些物质,以青稞为载体促进着人体的健康发育。青稞或以咀嚼颗粒,或以加工面粉,或以酿制酒液,融入到了需求的每一个机体……

呜呼,“无我”便是“利他”,“利他”便是青稞,这便是青稞精灵,这便是青稞之精神!这便是希翼。

呜呼,青稞这一精灵何岂深渊,犹如乾坤之宇……浩荡之精气,看见了又仿佛遥遥远远!

青稞的微量元素,或许便是其质有的精灵。它含有生命呵护的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硒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该组织唯一认定的防癌抗癌元素。研究者的这一追求,又仿佛是青稞从远古走来的屐印,在时空之乾依稀可见……一种物在眼帘,一种物在心灵。藏语常言“聂粒仁波且”。“聂粒”意为生命,“仁波且”意为宝贝,意思就是“生命至高无上”。青稞这一精灵,伴随着“聂粒仁波且”这一生命崛起的悠然文化的万物之首。它的至高无上,就在于生命的伟大。

神话希翼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不知这是哪年哪月、哪个时空的希翼,字字句句生辉着世间远古走来的生命之光。这光泽,由一则则神话波着涟漪……心灵与青稞、青稞与机体一脉相连,连成了蓝天与峰峦、江河与林海的共鸣协奏……

神话,就是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仿佛就是昨天,又仿佛不在遥远,清晰听得这般音之韵律:很早很早时候,或许就是远古,有一个聪明、勇敢、善良的阿初王子,为了让人们吃上粮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山神的帮助下,从蛇王处盗得了青稞种子。可不幸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一只狗。只有得到一个姑娘的爱情时,才能恢复人形。后来,这只狗果然获得一个姑娘的爱情,恢复了人身。由于他们的辛勤播种和耕耘,大地上长满了青稞。从此,人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糌粑。因为人们当初看见一只狗撒下青稞种子,长出了黄金般的粮食,所以便以为是神狗给他们带来的青稞。为了感谢它,人们便在每年收完青稞,吃新青稞磨成的糌粑时,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这则神话,叫“青稞种子的来历”。或许,这则神话印记了远古时,狗驯化成家畜,又穿梭在丛林捕猎,身上粘了野生植物的种子,撒落在住地生长出来,被人发现的过程。从捕猎到种植,以青稞为标志的人类作物,就这样开始了……

同样是“青稞种子的来历”,还有这般神话:古时候,有一次天上忽然出现了九个太阳,晒得大地到处草木枯焦,滴水无存,人们都被烤死了,剩下一片片血一样的土地和山岩。只有一个少年,在喜鹊的帮助下,事先做了充分准备,才幸免于难。后来,他和天神的三姑娘结为夫妻,在三姑娘和老岳母的帮助下,瞒过老朽顽固的天神,从天界盗回五谷的种子,撒播在人间。这则神话,则以优美和浪漫的色彩,映照着人类与自然干旱搏斗中保护五谷种子的艰难历程。青稞是五谷之首,在远古的旱灾中,无数次生命艰难……

一个庞大的文化群体,就这样从远古走来,与生命需求的作物一脉走来。从一颗种子的发现、繁殖和劳作,从捕猎中启程,维系着文化群体的遥遥征程。这一征程,在还没有文字的岁月,口口相传着一种神话。站在历史的峰巅,我们诧异,诧异它这般智慧、这般丰腴,丰腴如血脉滚烫的肌肤……“自从有了青稞种,弯弯杜鹃做成犁,两只马鹿拉犁耙,两粒种在雪山顶;杜鹃犁头不好用,马鹿拉犁拉不好,雪山不长青稞芽。又用柳枝做犁耙,两条金鱼拉犁耙,两颗播在湖泊里;柳枝犁架犁不成,金鱼拉犁拉不好,湖里种子不发芽。再用栎木做犁架,一对犏牛来拉犁,两颗种子撒原野;栎木犁架真好用,犏牛拉犁拉得好,地上种子真发芽。青芽才露地表面,绵羊便想来吃芽,耕者围刺把羊拦;幼苗长到一拃高,牦牛悄悄想啃吃,农夫架篱防牛来。青稞苗儿正结穗,骏马伸嘴来啃穗,筑道围墙防马啃。豆大汗水洒满地,青稞终于长成穗,一穗结了一百粒,一粒青稞拇指大。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

这则神话,犹如纪实,又犹如传记,以传神之语,在蓝天白云间留住了原始农耕从播种、管护到收割、食用的细腻微粒环节,仿佛是原始农耕的高潮工艺。这种工艺,是我们生命的滴滴血液……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青稞文化的豁达,青稞精神的善源,悠然卷来……“无我”便是“利他”就是这般自然。这种自然,或许便是远古的心灵。心灵可以传承,有如火炬……

在神话的另一端,考古又这般生动,犹如盛开的鲜花,犹如不动的山脉……在西藏,有个叫泽当的地方,是个小镇,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泽当,当地藏语音译,曾译“孜塘”。“泽”意为玩耍、嬉戏;“当”意为平滩、平地、坝子。这个地名,源自当地所传观世音菩萨点化神猴与罗刹女交媾繁衍出人类的神话中,神猴后代下山玩耍嬉戏之地。

离泽当不远的贡嘎县昌果沟,是西藏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发掘中,科学家在灰坑内的烧灰中发现并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农作物种子炭化粒。采集到约3000粒类似于麦类种子的炭化粒,经鉴定与研究认定为青稞种子炭化粒。这一发现,把传说中的青稞农耕历史提前了约1.5个世纪,首次将青稞农耕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

不仅如此,早在1979年,青藏高原孔雀河流域的若羌县古戍堡遗址发现了青稞、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青稞、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流域发现青稞栽培遗存。

遗存仿佛是山脉,神话在山之气脉间飘逸着灵光……这种灵光,与山呼应,在心灵、在山脉生生不息,抑或听得起的语音。这种语音便是时空,光便是见证。我们顺着时空的光阴,便是青稞的隧道……

青稞提亲

生命的诞辰是世间最高的礼遇。称作“阿舅”的娘舅,也就是舅舅,他拿了一壶上好的青稞酒从门庭走出。他前往村里最东边的人家为外甥提亲。

这一文化群体,阿舅为外甥提亲,是一项既古朴芬芳着泥土,又传承着母亲血脉的古老仪轨。为外甥提亲必须是阿舅,不然女方就会戏言“阿舅都不来,还谈什么嫁娶”。自然,这样的提亲也就拒之不谈。相当然的是这里的人们也不会这样去做。即使有人这样做了,那绝对是千古传奇,成为笑谈、美谈,成为一种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乐子。真是没有亲阿舅,但血脉是清晰的,娘亲那里顺着辈份自然会有阿舅的,比如一直恭敬阿舅的儿子称作阿舅;又比如娘亲家幸遇了一串珍珠般的或五朵或六朵金花,不曾生育一个儿子。这也就是说姐妹无兄无弟,姐妹生育的孩子自然就没有亲阿舅了。在这种情景下,自然就由娘亲母亲的阿舅出面了。当然,这时候娘家母亲的阿舅家,往往传承到了儿子甚至到孙子辈了,甚或重孙辈,抑或更远……但阿舅不会或缺。

如果娘家母亲家同样是六朵七朵金花的,又不曾生育儿子。那自然就到娘家母亲的母亲那里的阿舅之根出面了。这时往往是重孙曾孙了。

这一粒青稞,这一粒青稞酿就的青稞酒,这一壶提亲的青稞酒,它是青稞的文化血脉,是青稞的又一文化之魂。它与阿舅、提亲、嫁娶融为一体,是血脉的寻根,是母亲十月怀胎分娩至高无上生命的伟大。

这一伟大往往彰显了人类早期的社会认知和自然认知,偶合着生存和认知。在朴素的人类生命那里,生命只看到了母亲身态体形的变化和分娩的艰辛痛苦,因而母亲的血统显为可认知的伟大。阿舅,就是承载这一文化的血脉纽带。或许,在今天看来,这依然是人类早期母系社会文化之基因依然闪烁的光芒。

或许,在远古的人类这一文化群体看来,没有母亲哪来的生命,而儿子又是这一家老少顶天立地的栋梁、生存前行的依靠,娘舅自然显得珍贵无上。这一珍贵,仍然彰显的是母亲的伟大。

在这些文化地区,有一句谚语传承至今,证实阿舅文化的珍贵和母亲的卓越伟大。这一谚语是“即使洪水冲走了阿舅,阿舅可救,但不能抓阿舅的头”。

这一谚语当地语方言音译是这样:“伙布切吾地那,伙布贡那玛梓!”“伙布”为阿舅,“切吾”为水,“地那”为冲,“贡那”为头,“玛梓”为不要抓。直译为:“阿舅因水而冲,不能抓头而救。”母亲、阿舅、青稞,这一文化群体中,血脉里流淌着历史雄厚积淀的文化基因。

一种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基因是生存认知实践中的又一血脉。青稞、母亲、阿舅便是如此。而青稞酒,便犹如娘舅家的外甥,始终不忘滚烫的血脉。

这种血脉便在提亲、嫁娶、庆典、逝者归天仪规、外甥日常教育的细微之中生辉不息。

阿舅提着一壶青稞酒提亲,钦定了外甥的终身大事。外甥家开始忙碌着嫁娶事宜。外甥的母亲、奶奶、姐姐、妹妹或姑姑、姨姨都前来相助。第一件事情,便是酿制青稞酒。 

青稞飘香

青藏高原这一庞大的文化群体,在高原边缘的河川谷地,农耕文明就像迎春鲜花,青稞及其麦类点缀着山河的壮美。诗意的酿酒,就像二月十一盛典的耕作仪轨,在犁沟的几何中,扬鞭着与牛、与天、与地通灵的犁耙的号歌。这种号歌,在大口猛饮中缠绵着青稞酒的微微醉意。这种醉意是青稞的神灵,是青稞精华之酒液的诗意劳作。这种诗意,洒脱着耕耘的天地人和,洒脱着耕耘灵魂触摸的诗意。一种诗意在文韵,一种诗意在心灵。青稞酒,便是这种诗意。

这一诗意中,一种庞大的草泥修成的灶台,当地藏语方言称之“足沃”。就在这个称作“足沃”的灶台上,架上一口庞大的铁锅,柴火熊熊烧起,青稞在火热的锅中“嘎嘎”作声,开裂成亮白的青稞之花。当开始青稞飘香,开裂到不能烧焦的程度时就会迅速收锅,晾晒在称作“本吾”的竹筛。凉好了又回锅了,回锅煮好了又去晾晒。这次凉晒有点温度时及时盛到大口锅中,洒上磨细的曲子开始在锅中发酵……

发酵开始了,我的童年就多了一份情趣,多了一份飘香。从第一天到收缸的那一天,从每天早晨到下午,从每一天到每一天,每一种时刻都是每一种飘香,早上到下午,晚上到早晨,都有着不同的飘香,这种飘香往往由淡而浓,日渐而盛……而什么时候收缸,便由飘香而定,选择这一“时刻”便是工艺的奥妙……

一个家庭的传承酒香或许便是一种“时刻”,这种“时刻”便是这一家庭酿酒的味道。或许这一味道便是阿妈的味道,便是奶奶的奶奶、母亲的母亲,一代代母亲心灵感应的传承。童年的我,总被这一种飘香不禁诱惑,总是悄悄伸出小手,嚼一嚼锅中发酵的青稞。有一种体会只有在口中一嚼,那种飘香才不会浓烈地飘来。

这一天,奶奶收缸了,母亲、姐姐,还有那可爱的小妹,留着小辫子也凑着热闹帮着忙。母女两代人,用上好的麦草和洁净的泥土,把缸口缓缓而又紧紧地封起来了。

十月怀胎十月好酒,十月酿酒十月娶亲。十月了,酒好了,阿舅又领着娶亲的亲朋好友,又提着十月陈酿的酒娶亲了……

家乡的嫁娶古朴而大方,没有什么盛厚的财礼,只有血脉相袭、人心相爱的礼遇。

这一天,村上的人们和邻村的亲朋好友都前来道贺。这一道贺不叫道贺,而叫喝酒。称之“去喝酒”便是道贺之意。一斗小麦或一斗青稞、一缸青稞酒或把喜客请到自家去,这些便是最好的贺礼。这种时候,忙碌是外甥家的事,阿舅已大功告成、稳坐泰山了。

婚庆简洁而热闹,没有什么桌席餐宴,人们或盘腿于地板,或坐于小木凳,坐前是腊肉或鲜肉、灰烧的饼子或发热的蒸馍馍,自家酿的青稞酒是必不可少的,缺了它庆典之类便无从谈起。当然这一文化群体的人们,自然不会做出这种笑料。如若发生,便会成为本村及周边村寨常常教育孩童的反面教材,就会说“丢了八辈子的人了。”

这种朴素的勤劳和廉耻,便是一种文化群体闪烁生息的强有光芒。

光芒四射,它穿透着每一颗人心的成长……

又是一年丰收时,春夏秋冬皆笑颜。金秋十月过后,山间的雪催开了迎春的花朵,那嫩黄嫩黄的色泽在田间地头迎风秀立,春风以它最柔美的情丝拂面而来,杏花、桃花、梨花次第开放。还在秋收时过门的新娘,也随着这一息春风,仿佛有了些微变化,从饮食、从面容……聪慧而又细心的婆婆——那是我的阿妈,细微中找到了答案。

她不吱声,她怀着一种喜悦,她叫上了姑姑,还有姐姐,还有那个既凑热闹又帮忙的妹妹,又开始酿酒了……这次,她要在十月怀胎分娩那天,才开启那泥土和麦草封久的青稞酒。这是家乡人心灵的对话,不阔而论之怀孕生育之类的话题。在这一文化群体的心灵,“阔而论之”是一种“不雅”,却用爱心的双手开始酿造呵护一缸酒,期待和迎接那个新生命的诞辰。

那还是一个深秋的午后,儿媳临盆的状态,就在那头热炕上接生婆、姑姑、姨姨,还有姐姐开始忙碌了……

母亲不做声,她只是开启了那缸陈年的酒,她还要做那上好的麦面饼子,洁净那口铜缸子,用第一道从酒缸中咂出的青稞黄酒,在火塘的圆形三脚架旁,用滚烫的黄酒煮好麦面饼子,让儿媳分娩后及时饮之,食之。这种饮食方式,嬉称“酒龄大于年龄”。因为,分娩之后第一口便是吃黄酒泡馍,平日里也会略饮上乘的青稞黄酒。

母亲在门前的高台上煨起了桑,柏枝与青稞的飘香,随着烟波缭绕升起……

母亲打发小妹妹去通知村南的老阿舅,叮嘱“外甥媳妇肚子疼了”,邀他准备喝第一道喜酒,还要为出生的外甥的孩子钦定乳名……

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如歌的啼音,老阿舅欣然取名“次热”。次热乃长寿之意,蕴藏着生命永久的期待。

村里陆续有人登门道贺,又一喜庆缓缓展开了与这个深秋般的容颜。而一个生命的春天,就在深秋的果实中开始启程、开始绽放……

阿舅为外甥提亲、娶亲,又为外甥之儿取名次热,自然贵为舅爷爷了。这也是舅爷的荣誉,又仿佛是娘家祖上的成就。而次热成长中的娶妻生子、人生纠错,自然由次热的亲阿舅了。到那时奶奶高寿了,次热的母亲便会连结着他的阿舅了。青稞与柏枝的桑烟、青稞飘香的一瓶酒的文化,通过娘舅的血脉责任,凝结在娶妻生子、哺育子孙、教育孩童的人生常态,穿梭在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心灵岁月……

这一文化群体中,有着大雅伦理的语言交往,他们将“临盆分娩”这样的细节,也用“外甥媳妇肚子疼了”这样的语言传递,仿佛是雅文化的极大彰显。相比今天,或许我们交流太过于直白,直白的侵袭着伦理道德的灿烂边缘,使这一边缘或许渐蚀了核心深处的文化灵魂。

 青稞煨桑

一颗种子从落地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生命结果。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通灵,总是渐近着漫长的时空,美好的期待仿佛饱满了这一时空。

这一饱满的过程,便有了祭祀。这是梦想,这是奋斗,这是期待,这是祝福……这是文化演进如梨沟般的印痕。一种文化的印痕在原野,一种文化印痕在心灵。

煨桑,便是青藏高原这一文化群体祭祀的一种形态,桑烟缭绕,一种信息便开始通灵……

在华夏灿烂的文明之中,祭祀由来已久,祭祀之始为天神、地衹、人神。天神称祀,地坻称祭,宗庙称享。或许,这便是先祖生存认识的过程。时空微粒,认知变迁,智慧的豪迈之情,我们与时空的对应更趋清晰。敬天地之万物,祭祖辈之根系,谋苍生之和谐,或许就是祭祀之不明的初衷,闪烁了时空的长河。

地理属性的青藏高原,在豪迈的时空长河中,过往的一个时空节点便有了青稞这一称谓的认知。这一认知过程与高原的祭祀一脉相连。祭“勒”、祀“念”和祭耕的煨桑、“曲巴”的仪轨中,青稞这一微粒,以某一种庞大的根系繁衍生长,开花满溢……

这一微粒的身影,在神秘的殿堂,在生存的锅碗,在游牧的行囊,在喜庆的盛典,在对逝者的祭灵和转生的祈福……

青稞送灵

一个生命的终结,又是一宗血脉的追寻。生命终结,就要呈邀娘舅家的舅舅们。这一文化习俗,在故乡犹如天经地义和不变的乾坤。这一文化习俗,仿佛是坚实的宗教仪轨,又真不是宗教仪轨,却超越了宗教仪轨。在时空的无尽岁月中,生生不息,既不会远去,更没有消失,始终伴随着生命终结的每一祈福之细节……

这一细节,恰恰又与青稞及其青稞酒犹如血脉相连。生命的终结之时,当际就在门前用柏枝、用青稞、用青稞糌粑点燃桑烟,为天地通过桑烟通灵某种信息,用这一信息祈祷生命及时转生回来……

在故乡,在没有煨桑之前,是不能哭丧的,抑或桑烟刚刚升起,娘舅就来了。他又是哭,又是说……片刻之后,便回问及为何去逝、原因何在,以及又是怎么治病、又是怎么服伺,生命终极之时又说了什么话,终极之后又穿了什么衣服……等等,能想的都问及,能问的都涉及,既是事实一清二楚,也要刨根问底。其实,这是对逝者的尊崇,彰显生命的至高无上而矣。说罢,娘舅又嚎啕大哭,放声抽泣,然后揭去泪水作罢。这时娘舅才静下心来,与外甥一家商议丧礼事宜……

这时,娘舅静了,大家跟着静了。先给娘舅之中近血脉的长者,敬一杯用龙碗呈上的青稞酒,然后依次缓缓饮之……

塔轿,是故乡固有灵柩。它形如佛塔,基宽,逐级收缩形成塔顶。顶为活顶,当送之火葬台时取之,由多仁巴级高僧诵经超度之后,用粘绵的火把,浸上上等的菜籽油,从塔顶处放火燃之……整个火葬就这样开始,无数个生命、无数个形象,又这样回到了原点,又仿佛开始新的生命旅程……故乡文化群体认为,肌体可以火化,灵魂随着第一缕轻烟回归……也为此,第一缕轻烟的形态、走向、高低尤为关注……

这一切,又仿佛讲述着不灭的亲情心灵……

这一心灵,在青稞酒与娘舅之间形成的耦合,在送灵的途中一次次彰显……

从逝者家里开始,当儿孙辈的男性和同族人员动塔灵之际,三代之内女性直亲开始哭丧,这时娘舅们或一二,或三五,或十九成群,在极亲娘舅的引领下,一个个挽起袖口,既称“塔灵不能动”,又哭着声……这种时候,娘舅究其多少,自然由逝者娘家的人丁兴旺所致。浩荡的娘家队伍,或许就是母亲文化的灿烂……

这种场面仿佛淋洗着每个人的心灵……哭声、炮声、阿舅之声此起彼伏,生命之珍贵油然而来……塔轿刚刚一动,娘舅们又问及为何而逝、逝者穿着如何等等之类,这时逝者之子孙,在长者的引领下,先磕三个头,再双手高举上等的青稞酒,既向娘舅解释请罪,又哭丧磕头,领头的娘舅也哭丧着沾一口青稞酒,塔轿这才开始起灵……

这种文化习俗,真是对逝者的敬仰,对生者的教育,更是对血脉至亲的追随……从塔轿起灵到火葬台,在村里、在村外,在送灵的一路,每遇一次直形弯道,都重复同样的情形,都问及似乎类同的问题,逝者之至亲又磕头又呈酒……

一次次的重复,仿佛是对生命的一次次珍惜……故乡的山脉高峰见证,见证着世间最崇高的生命礼仪……

从这种礼仪中走来,仿佛“无我”,这“无我”便是“利他”……这便是我的故乡,用青稞、青稞酒融化的文化群璨,在这一群璨中,娘舅这一符号,以文化灿烂,熠熠闪烁着来时的时空隧道,去时的希翼光芒……或许,就在这一光芒中,不灭的便是心灵……这一颗心灵,便是远古走来的那一颗,肌肤散去,心灵依在!

就这样传承,传承着这一文化,以青稞的微粒宇宙,以酒液的飘香微粒,以娘舅的滚烫血脉……

这就是青稞送灵,一种缠绵的情怀,一种物种不灭、生命不息的璀璨礼仪……

礼是敬,仪是轨,在敬轨之中唱响着生命的伟大……

故乡啊,你如此这般,你的血脉峰峦迭起……

山脉永恒,心灵更久,时空只是微粒,在心灵中澎湃……

青稞,你是何等精灵,如此这般神话……又仿佛是眼帘的雨滴、云朵、山脉、原野,真如血脉的滚烫肌肤……肌肤之感,便是对你的热爱、热恋、痴迷……

你的生命五彩缤纷,犹如逝者的塔轿,用红、黄、蓝,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泽纸张,剪纸成不同的图案,每种图案印影着一种故事、一种希翼、一种奋斗……

塔轿,故乡这一文化群体称作“仁果”。“仁”为灵,“果”为塔,实则“塔灵”。那剪纸师,就是把这种图形裱糊在称之“仁果”的塔轿,使塔轿仿佛是宇宙自然的灿烂色泽,这种交相辉映,或许逝者早已进入幸福的另一殿堂……

世间真爱是生命,塔轿抑或真是爱的又一开端……不曾孤独,因为有爱。

青稞糌粑

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结合部,在农耕文化圈盛产青稞,但这一农耕文化圈糌粑不曾盛见,恰恰畜牧文化圈糌粑盛兴,仿佛辽阔草原不缺的蓝天白云、不缺的牛群马队和羊咩……

或许,这一文化现象的青稞及青稞糌粑盛兴,恰恰是辽阔草原农作物的缺稀、农作物的不宜生长、生存境地的不易,青稞固然以独有魅力和独姿美丽,以天地融合般填补了稀缺,使这种成为自然和谐……一片蓝天、一绿草原、遥遥雪山,牧着成群结队、交相辉映的牛羊,还有那隐隐约约、若明若暗,在心灵又在山峦的歌声,青稞糌粑,偶或香飘原野的青稞作伴……一切静然,又滚烫如洁云澈泉、似歌如弦的时空节点。

这一节点,在乾,在坤,在羊咩,在牛哞,在马啸,在翻过山梁的阳坡,在草原港湾的禅院,随着风铃响起的螺号……

这一螺号在弥满的阳光中,融入那金灿灿的身影,普洒慢去……一种微笑在心灵,一种微笑在花丛,世间珍贵的阳光,在乾坤荡然胸怀照亮着星空……

青稞微粒这一宇宙,以糌粑的形态,阳光般地温暖。酥油、青稞炒熟后石磨的粉、滚烫的清泉,在阳光下偶合成了糌粑……

就在这一瞬,抛兜在臂间飞扬,那飞石犹如云彩,飞旋成生命的抛物线……牛羊的灵敏和机智,让牧人“噢噢”欢喜。

这一欢喜,仿佛是青稞精灵的欢歌,又仿佛是糌粑珍爱的热心,不知从何元起,成为心灵的风景。

这一风景,与鹰的翅翼、与峰的极至、与湖的泊然,成为乾坤的景象。

就这样,一次次登马,行囊在欢唱,欢唱抑或源于青稞精灵的糌粑,一种起伏豪迈的荡然便是糌粑之歌……

这歌声,依然是“无我”而“利他”的青稞精灵,幻化着温暖的糌粑血脉……

血脉澎湃,让青稞从元古走来,行的径途便在不息的血脉……

或许,一种雅致,不仅是青稞之糌粑,还有飘溢的青稞之酒灵,更有飘逸的青稞茶韵,这种韵光又是另一姊妹般的道场……

 青稞茶韵

青藏高原没有茶树,不生产茶叶,又需要喝茶,茶马古道就欣然登场。一匹马、一陀茶、一支列队,激荡山谷,又冲刷着岁月,生成了不息的高原奶茶。这一奶茶,把青青的叶子、润润的奶水,伴奏成了生命的凯歌。这一凯歌,蓬勃着如河似江的文化群体。这一文化群体,便从古道走到了今天……

青稞,在这一古道上,以糌粑的形态,以便餐的方式,强劲着生命前行的力量。这一力量,是茶马古道最大的生命群体。这一生命群体,犹如一粒饱满的青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结果成了历史的长江大河,澎湃成了生命繁衍的根系。这一根系,在无垠的高原成为了亮丽的生灵景观。这一景观照亮了星空,对应着一切生存的信息。

青稞,便是一粒无尽的信息渊源……茶从高原之外,越过了崇山峻岭步入高原,与高原土生土长的青稞一见钟情。这种结缘,是劳动实践的偶合,更是生命结缘的通灵。偶合与通灵,变成了在血脉飘香的悠悠奶茶、在人性不变的悠悠情怀、在岁月悠悠不尽的缠绵记忆……一种神话这般优美,又这般希翼……“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通灵着华夏茶文化根系的时空隧道。生存实践对物种的认知传神,从“五谷”到茶类、从茶类到每根可食为“药”的食类,甚至既不食也有“不食”之神话。对物种的这种认知传神,在华夏每每有之无一例外,成为了远古走来的印痕,或许茶的传说更多、更丰腴,更趋物种的原质存在,犹如一朵朵洁白的艳花……

从浩瀚无垠的文化群系中,对茶之渊源记如明镜,清晰可见。唐·陆羽之《茶经》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槚的发音,在泱泱岁月,意味韵长……

远古的神农氏不惜生命发现了茶叶,写进了《神农本草经》,远古的青藏高原发现了青稞,融进了苍生血脉……一个物种的发现,往往赋予了神话,从神话中走来,又实实在在地落在了物种,茶与青稞也便如此。一口茶、一碗糌粑、一壶飘香的青稞酒,酒歌悠扬,缠缠绵绵,传说与神话又在面对真实的物种,在咽喉间传唱,又在心灵间传承……茶,仿佛是心灵的绿叶;青稞,又仿佛是心灵的脉搏;酒,又激荡着弦律,一弦之音便在心灵……

这一文化,便是生命的存在……看见的往往是形态,看不见的往往是生命。或许,这便是茶与青稞的通灵,通灵成了青稞茶韵……一棵物种在雨林中生长,一类作物在雪花间衍生,在某个节点,生命的灵光使其成为了偶合,偶合成了生命文化的灿烂,灿烂在乾坤古来的时空、前行的远航……

生命往往是无形的纽带,往往在同一血脉融汇着有形的空间物种!或许,这真是掩映了“聂粒仁波且”称谓的“至高无上”。这一“至高无上”便是滚烫的古来前行的血脉……

文化群璨

呜呼,青稞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群璨……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多的是心灵感应,这一感应又往往无法被符号毫无遗漏地反映。每一个生命都有心灵反映,每一个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灵反映,点点滴滴汇聚成河,这一河流便是心灵的河流文化。集流成河,就会形成河流群体,这种群体又不断地融汇,这便是汪洋之海,这便是海纳百川,最终便是文化之汪洋大海,便是永不干涸的海洋……这里有你我他每个生命,都是每个闪烁的微粒,看见与看不见一样存在,一样不息。

青稞,这个微粒宇宙,如此这般行进着,行进中的足印又那般灿烂,灿烂着一个个生命的延续,延续着心灵的文化,在汪洋之海中闪烁着容颜……容颜娇美,娇美成海之亮景……

呜呼,生存之道,万贯所有之道。善爱之道,又万贯生存之道。善爱之道,便是生存之道。青稞便是这一文化群体,对青稞之爱便是生存之道。美教化,便是生存之道的良方。没有美之教化,或许,我们还能发现什么!美教化,或许就是诗意的教化。诗,是心灵的触摸。这种触摸,便是诗意。青稞便是如此,诗意的教化。

青稞,或以糌粑,或以茶韵,或以酒香,组合成血脉静静地荡漾着文化……

呜呼,打开窗户,瞭望苍生。只可容之,不可斗之,容之使其蹈也。为蹈而乐之,让其融化。或许,酒便有这样的功能。这一功能,便为文化之创举。

言无不尽时,便手足舞蹈之。一杯青稞之酒液,便使舞之、蹈之。或许,这是人之情怀,人之本源。

舞之、蹈之,便有音乐,既是无听之音乐,心灵之音乐依然滚烫,舞之、蹈之,便在蓝天下自然流露,和谐荡然……和谐是音乐,没有和谐就没有音乐。音乐,是社会之窗。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知青稞,或许高寒缺氧境地,就会少了一份生存的礼仪……

生存之道,万贯所有之道。善爱之道,又万贯生存之道。善爱之道,便是生存之道。青稞便是这一文化群体,对青稞之爱便是生存之道……抑或,这是儒释道的贯通,在宠大的文化群系,儒是中国人血脉的第一特征。



 

上一条:年关将至,我县开启“春节”模式

下一条:郭子文深入江盘乡检查指导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等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