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从舒适的机关楼里走出来,走进贫困乡村,奔波于村里村外、田间地头,访村情、听民声、讲政策、献计谋,为选派村的各项工作积极作为,得到群众肯定和好评,值得为他们打call。
社情民意的“晴雨表”
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平时都可以看到手提公文包、一身运动装的年轻干部,他们串街走巷、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用脚步丈量村里的房前屋后、沟沟坎坎,这是“第一书记”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识准贫困农户、找准致困原因、制准帮扶计划,他们任劳任怨,不顾严寒酷暑、风吹雨淋,坚持到村开展工作,详细了解情况、认真记写台账、积极收集意见,及时撰写上报调研报告,为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基层建设的“推动器”
积极履行协助抓党建的工作职责,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认真督促落实“三会一课”,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大力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做好基层配套组织建设,为夯实基层基础作出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在村级换届中,“第一书记”积极宣讲政策、开展研判、化解矛盾、强化组织,促进了选派村的“两委”换届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专业优势,致力于基层治理,认真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耐心调处矛盾、化解纠纷,弘扬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政策宣传的“小喇叭”
发挥自身有文化、懂法律、知政策、明规定的优势,自觉担负起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责任,尤其是为群众详细讲解了脱贫攻坚有关政策规定,使群众对贫困户认定依据、扶贫政策享受条件、资金帮扶政策有了深入了解,消除了群众顾虑和疑问。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第一书记”迅速行动起来,深入选派村召开宣讲会,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到每位党员。
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选派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改善了村容村貌。巴藏乡溪岭村“第一书记”为该村争取资金20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护坡墙,曲告纳镇木耶村“第一书记”为该村落实20万元的防洪排水工程。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关注民计民生。果耶乡甘子沟村“第一书记”争取政策为132户群众发放了价值2万余元的“爱心药箱”,安置了垃圾箱;博峪镇尖果诺村“第一书记”为该村争取资金建成篮球场。献计献策,倾力产业发展。东山镇中牌村“第一书记”协助该村购买调运枸杞花椒苗木发展经济林果业;博峪镇格日隆诺村“第一书记”为该村落实了30万元的圈舍修建项目。
群众眼里的“贴心人”
“第一书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农忙时节,他们俯下身子,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收割庄稼、搬运农资;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他们拿起打扫工具,变身农村环卫员;春耕前后,他们积极争取协调,为群众提供种子、化肥、地膜等物资,助力春耕生产;他们把帮助群众“跑腿”当成大事,利用进城回乡机会,帮助群众缴纳话费、办理手续、购买生活用品;春节前夕,带领全单位工作人员,送米面、送春联,为帮扶户送去温暖。这些小事,就是“第一书记”眼里的大事,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汇聚成拉近干群距离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