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寒问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群众都习惯叫他“郑书记”,他就是舟曲县东山镇谢家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郑洋。
2019年5月,他被省水利厅派驻舟曲县谢家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作为舟曲县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员新兵,他胸前戴着党徽,每天穿梭于全村农户院落、田间地头。
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环境不熟,工作该怎样开展?郑洋倍感压力。他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与其他帮扶干部交流,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拉家常,了解其致贫原因以及脱贫方案,很快熟悉了村情及日常帮扶工作任务。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在镇党委的领导下,郑洋配合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党员群众开议事会,学习相关致富、惠农政策,并通过村委会组织开展“两榜三评”“六个争创”评比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用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众树立文明新风。经常走街串巷深入农户家中,宣讲最新政策,鼓励全村党员做模范带头作用,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结合各家实际,发展产业,促进增收,激发群众脱贫动力,逐渐改变贫困户的“等靠要”观念。
“郑书记知道我儿子谢佛俊是甘肃水利水电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正式工作,至今在外务工,没有稳定收入。郑书记就及时向省水利厅反映情况,为我儿子联系工作,今天他告诉我,工作已经联系好了,让去舟曲县拱坝河驼骆坝二级水电站上班。”王彩会激动的说,我儿子的工作找上了,我非常高兴,他真是我们的好书记。和郑洋交谈中,他说,“作为第一书记,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摸清楚、了解农户的困难,听群众说真话、讲实话,并想办法去解决其问题,这是我们帮扶队应该做的”。
谢家村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目前全村花椒种植约260亩左右。作为谢家村主要产业也是贫困户主要脱贫产业之一。驻村以后,郑洋发现由于谢家村群众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优质农产品仍然采取传统模式销售,加之交通不便,农产品增产不增收,随着合作社的成立及电商平台的建成,还是缺少固定销售渠道,同时宣传力度不足,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谢家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为解决谢家村花椒等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外销渠道狭窄等问题,郑洋专门回到省水文局,详细向单位领导汇报谢家村存在的花椒销售困难问题,协调单位干部职工购买122斤花椒,帮助了农户经济创收,且省水文局干部职工对谢家村的花椒进行了宣传推广,宣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谢建民,是退休的老村干、老党员,在谢家村威望很高,为了在驻村期间把工作做好,郑洋经常去他家拉家常,向老前辈虚心请教做好基层工作的宝贵经验,每次交谈中,都能使郑洋学习到很多在原单位学习不到的工作方法,谢老的一番话充分点醒了郑洋,怎么入户和群众交流开展帮扶工作,如何化解村上的矛盾纠纷、怎么让群众信任等方面使郑洋受益匪浅,使他找到了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方式方法,干起工作也就有了方向和信心,他表示一定要在基层干出一番成就。
“小康村道路硬化建设时,一家为通行方便,私自请建设工程队修建通往他家门前的道路,此路段正好占用另一户宅基地15平方米,两户产生纠纷。郑洋知道后,积极协调配合包片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通过查验施工图纸,发现此段道路不在项目硬化范围之内,属于私自建设,了解情况后,他们多次与农户沟通协调,做工作,讲道理,最终两家达成协议,将路面恢复原状。”东山镇谢家村驻村干部仇满龙告诉记者。
7月16日,与谢家村相邻的东山镇牙豁口发生山体滑坡,致使部分道路和农田损毁,经济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同时,滑坡体继续向前推移,位于滑坡体下方的谢家村小庄11户23人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为了及时安全撤离,郑洋把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第一责任、第一担当,第一时间带领帮扶工作队配合村“两委”选定村内安置点,搭建临时帐篷,建立谢家村临时应急安置点,筹备搬运生活物资,为了使受滑坡险情威胁的农户快速安全转移到谢家村临时应急安置点,他协同谢家村党员突击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等不分昼夜多次入户,为群众做动员工作,通过他们的辛勤努力,存在安全隐患的11户23人如期转移到谢家安置点,并在安置点设立值班室,与转移群众同吃同住,每晚按时点名,清晨打扫卫生,分发慰问物资,以保障安置群众正常生活。同时,郑洋利用水文水资源的专业知识,以及应急抢险的工作经验,对群众进行防灾减灾、避险知识普及,告知大家,遭遇山体滑坡时,如何安全转移避险,使群众及时掌握应急避险常识。自16日至今,滑坡体仍然处于缓慢向前推移滑行,应急安置点的群众仍需在临时帐篷生活,白天酷暑辛劳,加之临时帐篷内更是闷热难熬,为了防止群众思想波动,安心生活,临时安置点无时无刻不见他的身影,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在群众心中牢牢树立起了一道道坚强的堡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大的成就也是来源于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的付出与辛劳。郑洋驻村帮扶工作虽然才两个多月,但他深感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始终以第一书记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是群众要求他做的事,他想办法尽量办到,如今他再不是刚到谢家村初来乍到的城里人,皮肤晒得黝黑,为了工作忙碌在谢家村的每个巷道角落,成为了村民眼里的“贴心人”,群众利益无小事,自担任第一书记起,他就主动担负起了这份责任,考虑工作的事情多了,顾虑自己的时候少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脚步践行着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汪江海 何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