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舟曲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在顺应“三变”的基础上,既“造血”、更“活血”,既施以外力,更催生内力,着重从“五条路径”入手,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党旗领航建强“指挥部”。坚持由县委牵头抓总,成立县村集体经济工作专责组,将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财政局、发改局、县农行等部门纳入专责组范围,不断加大在信息、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定期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先后出台《舟曲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舟曲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指导意见(试行)》《舟曲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支撑文件,合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保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水”,激活“内动力”。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党支部重要职责和任务,规范设立村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积极推进208名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进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与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对于涉及村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和重要事项坚持由村党支部研究讨论,确保了集体经济各项资金落实规范有序、合理合规。目前,全县19个乡镇208个行政村累计投入各类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资金16727.42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365.3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110个。
多元发展走好“转型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入股分红、自我发展、固定资产、村企结对六种类型,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多种经营模式。以入股分红促增收,整合各级帮扶资金,选择社会诚信度高,发展前景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入股,每年按照入股资金“6%-8%”的比例为村集体分红,切实增强空壳村、薄弱村的自我“造血”功能,目前620个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集体累计分红达1000余万元。以自我发展促增收,拉沟村、城马村、各皂坝村等立足村级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整合各类项目发展资金,探索由村党支部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等经营主体,通过吸收群众入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以固定资产促增收,针对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经营风险较大等问题,171个村将一部分互助社退出资金和项目发展资金用于购买商铺或挖掘机,获得固定资产,通过出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5.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保本盈利”,持续发展壮大。以村企结对促增收,127个村积极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工作模式,促进村党支部与本地企业在村集体经济方面进行合作,实现共驻共建共享,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力村党支部组建产业联盟,为得力康林综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力桑园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华瑞农林牧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入股75.64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58万元。
特色产业激发“内动力”。依托全县“1+6”(乡村旅游+从岭藏鸡、黑土猪、中华蜂、羊肚菌、中藏药材、花椒)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集体经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党建+”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巴藏镇前北山村、大川镇土桥子等村党支部围绕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修建集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江南荷韵”水上乐园,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按照不低于6%的比例分红。立节镇拉沟村积极转变思路,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驻村帮扶资金,由村党组织领办旅游开发公司,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为入股群众分红达20余万元。憨班镇老沟村、武坪镇黄加村党员干部先行示范,引导群众流转土地427亩,入股村集体发展资金110万元,种植金丝皇菊320亩、白芨87亩、玫瑰328亩,实现抱团发展,按股向群众和村集体分红。博峪镇卧欧诺村、曲瓦乡城马村、峰迭镇城外村大力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华蜂养殖、羊肚菌种植、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累计为村集体分红达16.02万元。
引贤聚才培育“智囊团”。创新集体经济人才帮带机制,紧紧围绕县域特色产业人才需求,在农村党员和村干部中共培育致富带头人313名,涌现出薛代花等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为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创新开展引才育才“归雁行动计划”,搭建平台回引70名农村优秀人才,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探索组建专家人才库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共下派12人特聘农技员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技术服务。实施集体经济人才帮扶机制,紧抓中组部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的大好机遇,培育新型集体经济人才,以舟曲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省级农村人才实训基地为依托,按照“职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同步建成博峪镇永安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训基地、宏生源实业集团实训基地等“1+8”实训基地,年承接各类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为推动合作社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宁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