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史志文化 > 正文

吐蕃东迁蕃民后裔(下) ——探析舟曲一带藏族渊源

发布时间:2020-04-15 00: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吐蕃东迁蕃民后裔(下)

--探析舟曲一带藏族渊源


甘肃《甘南日报》副总编辑   尹洛赛



1、吐蕃王朝的崩溃及守边蕃军后裔:

崩溃的历史原因:

吐蕃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牟尼赞普(797-798年在位)、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赤祖德赞(815-836年在位)等四位赞普都大力弘扬佛教,给寺院和僧侣以大量特权,向其发放布施、配给供养民户,僧人还被任命为大相钵阐布,总理政务,结果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并不断激化,导致赤祖德赞被反佛大臣缢杀。836年,赞普朗达玛因灭佛被僧人射杀,长妃与次妃在王子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展开了争夺,吐蕃发生内乱,从此藏族历史进入了“分裂时期”。历史上争夺王位之事并不少见,但这次是由于吐蕃奴隶制处于后期,各种矛盾都在待机而发,有待激化。赞普王室内部争夺王位继承的激烈斗争,直接导致吐蕃王朝土崩瓦解。另一方面吐蕃王室对于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与贵族、奴隶主殊无二致。但是,贵族将领们的跋扈专横、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大不利于王室的集权统治,王室亟需稳定局面以巩固集权,贵族将领的行径,构成了对王室权力的严重威胁。此时,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深化了。由于连年征战,民众困于兵役,又结怨近邻,加上灾荒不断,激起人民起义,社会动乱,吐蕃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2、守边驻军与当地土著民族的融合:

公元762年至公元866年的一百年间,甘肃南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吐蕃政权的统治下,吐蕃政权的势力扩张到河陇地区之后,吐蕃贵族开始在当地大力推进“辫发易服”的政策,强迫当地各民族穿吐蕃服饰,说吐蕃语,用吐蕃文。所以,吐蕃向唐境内扩张的过程,也就是其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因为当时吐蕃出兵时:富家豪室都带奴仆以自随,多者一家十余人,平时为主人从事农牧生产,出战时为主人服兵役。王朝土崩瓦解之后,这些奴隶们即乘机起义,脱离主人,自相纠合成部落。散居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叠、宕等州。这说明吐蕃长期以来向东扩张的兼并战争中在甘肃的大片地域上形成过拉锯迁迥的局面。而吐蕃分裂后,各地的将领也因派系彼此火并,使得随从作战的奴仆以脱离其主的机会,即自号“??????? bod dmag”“浑末”或“温末”起义后的人们占据过甘肃南部的岷、洮、迭、宕、舟一带。且吐蕃向唐境的扩张当中,随着对河陇地区的占领,从甘、凉、瓜、沙到会、成、渭、洮、河、兰等州都有吐蕃部族移居。“温末”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是吐蕃王朝控制下的“奴部”,《新唐书·吐蕃传》言:“浑末,亦曰温末,吐蕃奴部也。虏法:出师必发毫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及论恐乱,无所归,共相啸合数千人,以“温末”自号,居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间。”公元842年,吐蕃边将论恐热与尚婢婢双方进行激烈的战争时,许多吐蕃将领及其诸属部首领相继摆脱束缚,迁徙异地自保。有的蕃将及吐谷浑、党项、苏毗等部众归顺唐朝。散布在这一带地区的吐蕃旧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吐蕃的随军奴隶。这些奴隶各有其主,平居散处游牧,在边将连年火并期间,有的造反,逐杀其主;有的因其主或死或逃,获得人身自由;有的被部众推为首领,其主微弱,反而依附。这些奴隶作战勇敢,拥有优良马匹器具;他们厌战,思归故里,啸聚成伙,各立名号,小者上千,多者有万帐之众。温末起义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王室分裂引起执掌兵权的王族嫡系和外族将领的征战,他们的互相残杀大大削弱了吐蕃王朝的国家机器,也动摇了吐蕃对边境地区的统治。在混战中,温末奴隶和奴户、奴部趁机而起,脱离了他们的首领、头人。温末军的起义一直延续了二三十年之久,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吐蕃的统治基础,吐蕃的重兵驻守于边境,此时吐蕃已经无法调动他们去镇压国内的民众。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温末起义影响和推动了下朵康和卫如、夭如的平民和奴隶的抗争,支持了他们的暴动。如果说温末起义主要是军中的奴隶军,那么“邦金洛” vbangs gyen log(?????????????)则主要是平民百姓的造反。可以说起义从军中起,继续的是民众。温末军中不仅有吐蕃的从军的奴隶,而且有吐谷浑、苏毗、党项各族部,甚至还有汉人参加。


3、广大蕃民至今流传信奉苯教:

以前,苯教在全体蕃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宗教源流镜史》记载:“此时苯教,唯下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之法而已”。又“当藏王直贡赞普时,有凶煞,蕃之本徒无法克制,乃分从厨宾、祝夏、象雄等之地请三本徒来除凶煞。其一人则行使巫观之术,修火神法,骑于鼓上,游行虎空,开取秘藏,鸟羽截铁,示现诸种法力。其一人则以色线、神言、牲血等而为占卜,以决祸福休咎。其一人则善为死者除煞,镇压离厉,精通各巫现之术”。据此可知,苯教是“好咒誓,陷鬼神,重占卜去凶的”。再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苯教是藏族固有的宗教,是植根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或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是“以占卜休咎,祈福攘灾,以及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事为其主要活动”。《旧唐书·吐蕃传》载:赞普“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称猴,先折其足而杀之,既裂其肠而屠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云:‘若心迁变,怀好反覆,神明鉴之,同于羊狗。三年一大盟,夜于坛上与众陈设肴撰,杀犬、马、牛、驴以为牲,咒曰:‘尔等咸须同心勠力,共保我家,惟天神地抵,共知尔志。有负此盟,使尔身体屠裂,同于此牲’”。据此可知,在吐蕃王朝前期,苯教在社会上仍居于统治地位,发挥着巨大的政治作用,而这种作用又是建立在用动物血祭盟誓仪式上的。吐蕃在东迁期间,也正是苯教在吐蕃的极盛时期,骁勇善战的吐蕃军队,由普遍信仰苯教的士兵和大量苯教巫师组成,这些随军的巫师在征战过程中负责敬神请神的祭祀活动,于是,随着吐蕃队伍对其他地区的征服与占领,苯教也被不断向东传播。到了赤松德赞时,佛教地位稍有上升,佛僧们“向赤松德赞上书: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王,一个地区不能有两种宗教。

于是赤松德赞提出让佛教和苯教的代表人物进行大辩论。经过辩论,早已偏于佛教的赤松德赞王,公开宣布苯教是没有道理的,是失败的一方。指出苯教徒的三条出路:1、做佛教徒;2、放弃宗教职业;3、做纳税百姓,流放边境”。又“群众仍然信奉苯教,据说苯教受到了迫害,它的祭司们被从西藏中部驱逐出去……官方废除苯教是在公元785年,许多苯教徒可能被驱逐到边境地区”。所以这些奴隶们起义后,虽然散居在新的土地上,但他们仍然是苯教的热情追随者。这里我们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即苯教曾受到过迫害,教徒和祭师们被流放到边境。随着佛苯斗争苯教的失败,一些苯教徒远走他乡,来到了青藏高原东缘寻求发展,推动了吐蕃文化与羌人文化的第二次融合。这种“似曾相识”的苯教文化,加上吐蕃政权的驱使和引导,很快被羌人部族接受,并以之改造了旧有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佛教传入舟曲一带之前,舟曲藏族曾以信奉苯教为主。苯教对山神、土地神、灶神、屋神,以及天上的“赞” btsan ???、地上的“年” gnyan ???、地下的“鲁” klu ???神等的多神崇拜和煨桑、杀牲祭祀、祈福禳灾等仪式,成为今天舟曲藏族日常生活中,对诸神恭敬不违进行祭拜的程式。在舟曲藏区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存在着“俄阿般”(原始苯教),以及吸收了佛教理论,建立起佛教化理论体系的新苯教(黑教)寺院和从业人员,传习着苯教的文化传统。吐蕃时期的《礼仪问答卷》宣扬了吐蕃文化的伦理道德,标志着未受佛教思想影响之前的吐蕃民族伦理道德的最高成就。其中包含的许多诸如孝敬父母、尚武褒勇、善言和睦、教养子女、敬重正直、提倡勤奋谦虚等积极的内容、至今仍是舟曲藏族所崇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故现在就以苯教上述表面的大致特征和今舟曲藏族当中流行的宗教习俗进行比较来肯定今舟曲藏族之信仰仍是苯教,从而为今舟曲藏族是吐蕃王朝时随军东迁之蕃民说找到充分的理由。从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既然苯教受迫害是赤松德赞时代,那么当时的边境主要是甘、青的蕃军占领区,苯教徒及其祭师的放逐地点也就在甘、青一带,即随军的奴仆当中一部分人肯定是流放到边境的苯教徒和苯教祭师,到了王朝崩演,又“浑末”???????起义,脱离其主,自成一体,散居在甘肃各地时,他们仍然是苯教的热情追随者。所以我们说,以苯教从西藏传播到舟曲一带,且至今流传,又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今舟曲藏族就是吐蕃王朝时代随军东迁蕃民之后裔。在舟曲藏区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存在着“俄巴”???????(原始苯教),他们对这种观念深信不疑,这种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在藏传佛教占统治地位的1000多年间,苯教文化作为藏族文化的源头,仍根深蒂固地贯穿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并不断吸收和融合邻近地区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藏族原始文化。近年来,在甘肃文县、宕昌、舟曲等藏族地区发现了9到11世纪的古藏文手写文书,专家们认为,这是继20世纪初敦煌出土少量苯教文献以来,在甘肃发现的珍稀手写苯教文书,这批古藏文文献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弘富、保存之完整,世所罕见;文献对研究苯教文化、象雄文字、古藏文缩写法等方面弥足珍贵。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在加强对苯教文献的摸底、整理、挖掘和抢救性保护。


4、语言中保留的古藏语及西藏人名叫法的相同之处

公元7世纪中期由著名的松赞干布派了一名叫通米桑布扎的大臣去“西天”取经。通米桑带回了古印度的文字——梵文。松赞干布受了梵文的启发,命令通米桑布扎着手为藏语创制文字。这次创制的文字就是现代藏文的祖先。最初的藏文拼写方法不够规范,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和实际读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人们只好自己动手来搞文字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厘定藏文”。厘定藏文的工作从7世纪创制藏文时开始,一直持继了八百多年,其间经过近两百位佛经翻译家的努力,到15世纪中期基本告一段落,从而奠定了现代藏文的基础。据藏文史籍记载,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厘定规范,分别是8世纪中叶—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11世纪初叶。居住在舟曲一带的藏族是七世纪中叶到八世纪中叶到舟曲一带,未受藏文厘定的影响,所操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古音即一直沿用的是未受文字改革影响的方言。

如古藏语:人myi ???    眼睛myig ????   火mye ???   咽喉 myid pa ???????  兄妹mying sring ???????????   等等

人名:才让---次热或次力tshe ring ????????  索南---色脑bsod nams ?????????  慈成木---次主tshul khims ??????????   桑德---如地gdzungs vdus ???????????  南木色---脑色 rnam sras ????????  任青---仁杰rin chen ????????  完德---班点 pann de ??????  完玛---班玛pad ma ????     等等。

笔者发现舟曲藏语里还有一个规律:

(1) ?? ?? ?? 分别发? ? ? 的音如单词:  kying bser ??????????  dkyu bo ????????  dkyaus pa ????????  rkyong ???????   khyi ???  khyed ?????  khyim mtshes ??????????  gyang ?????  rgya ????  rgyal bo ????????  

(2)?? ??有发? ?的音,如单词:khrag???  khrag rlangs ?????????  nho khrael ????????  grao ???  vgro ????  gri ???

(3)??? 发? 的音,如单词:skra ???  skrangs ba????????  skrag ba ??????? skrang vbur ??????????

(4)??? 发? 的音,如单词:sbrang nag ???????  sbrul ?????  sbrang rtsi???????? ?

(5)??发?的音,如单词:phyags ?????  phyoks ??????   phyuks ??????  phye????  phyir akro ????????? phyer btks ?????????? sko phye ????????等等。如此有规律的比较多在这里据此一二;有待于探索研究,寻找规律。

显然,舟曲藏语的读音是创造藏文时的古藏语读音,因为它还完全保留着有些基字带有系足字ya btags ???????的古音,而未触及到文字改革后直接去掉系足字符号ya btags ??????:如,mying ????缩为ming ???;系足字符号ya btags ??????改为ra btags ??????:如,skya ???改为skra ???的新音,而通用藏文的这种读音却随着文字改革厘定三次而简化了。从古至今藏文的这种由繁到简,由多到少的演变是一个历史事实,这是符合语言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因为,东迁蕃民正好是在藏文厘定前迁入舟曲一代,后两次厘定基本没有触及到东迁蕃民,导致至今舟曲藏语方言中还沿用着厘定前或者说第一次厘定后的读音,所以,舟曲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古藏语的名词术语。


5、舟曲藏族民居与西藏林芝、工布一带民居的相同之处及民间传说:

地处安多腹地的舟曲山后一带的榻板房为什么和安多的民居不同而与远在西藏的林芝、工布一带榻板房完全相似呢。榻板房一般为两层,下层住人,上层放草料或杂物。下层外墙为土墙,房屋正面为木板拼装留窗口,有些内层也有实木板拼装的,上层墙壁一般为柳枝条编制的篱笆填充泥土,房顶为人字梁结构,顶层为榻板做瓦,用石头块压住固定。这与西藏林芝、工布一带民居完全相似。在舟曲县拱坝乡勒卧村至今还传说着他们东迁的故事,据说他们前辈是属狗、属虎的弟兄俩带着家眷从最西边的家园迁居过来的,一路途径的是森林草地、沿途的地名也是按照当时所发生的事所起的藏语名字,比如:“咱阻塞” rtsed rgyug sa ?????????????、“哈日格”Hari dgod ??????????、“达意利紫” stg ejes lvi rtse ?????????????????、“嘉桂撒”ja bskol sa ??????????、“贵普撒” gos phud sa ??????????、“侧娘色” khyi nyn sa ?????????、“多哈撒” dod bshv sa ??????????;比如像村名勒卧或者勒亦其意为耍手腕之意,据传说两兄弟到此地后为了住在勒卧,和此地相仿的阿姆组村决定留住,两兄弟就商量第二天比射箭,看谁能一箭射中射穿牛角此人就留在勒卧住,老二为了住在勒卧他一晚上把自己所要用的靶子牛角,煮了个通宵,第二天比射箭时一箭射中并穿过了牛角,而老大射中未射穿,就去了阿姆组村,后来老大知道此事后就称呼勒卧也叫勒亦。类似的传说在周边的村子也比较多,在这里据此一二。总之,传说故事也说明这里的藏族是外来居民,也是东迁的举证之一。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即史籍记载、唐蕃战役、宗教信仰、语言、民居及传说等方面的分析,散居在舟曲一带的藏族,是在公元638年至763年间战役中,随吐蕃军队向唐境扩张时先后从前后藏、山南、林芝等地派来的戍边蕃军之后裔或迁徙而来的庶民,与当地部分土著民族遂被蕃人所融合,这便是在今舟曲境内产生许多新的藏族部落或部落的雏形时期。所以,舟曲一带藏族所操的方言中沿用了未受文字改革影响的方言,从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古音,并在信教、沿用地名、人名、方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与西藏部分地方相类似;也证明了东迁后裔说。(完)


上一条:舟曲历史文化

下一条:吐蕃东迁蕃民后裔(上)——探析舟曲一带藏族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