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优秀作品选登 > 正文

泉之城

发布时间:2023-10-07 09:28:18 来源: 作者: 点击:

硝水豆腐

据传,舟曲历史上曾有过一百眼泉,故而得名泉城。

又传,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了江山永固,便让开国军师刘伯温满天下斩龙脉。而善于望气的刘老先生一眼便望出山环水绕的舟曲隐含王者之气,于是填泉一眼,以破此间风水。大抵被填的那眼泉很有点不甘,故而别出心裁地流出一汪硝水,舟曲的硝水点豆腐自此便遐迩闻名!

以王者之气的代价换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嫩豆腐,委实亏大了,不过,淳朴淡然的泉城儿女倒也没见得多痛心疾首,依旧守着余下的九十九眼泉欢欢喜喜过日子,偶尔还去南门口吃碗热乎乎的热豆腐。

热豆腐总是天蒙蒙亮就出摊,但凡稍微去迟点就没了口福。一碗二元、三元、五元不等,豆腐嫩滑甜润,浇头辣红爽口,一口下去,五脏六腑都妥帖温热起来,像小城温润的春。

巷口支着小摊,巷内煮着豆腐,地上随意放着几张古朴小巧的木板凳,像久经沧桑的老人七零八落的牙口。人们或坐或站吃着热豆腐,喝着豆花汤,几十年雷打不动的老人们才是老主顾,但也并不妨碍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来分一杯羹。

不论几元,照例都是满满一碗;不论生客熟客,浇头都大方的好似不要钱;两口子又是那么爽利干净,更增添几分亲切舒心。虽只一碗豆花,却有大家心境。大抵,这世间不论大事小情,若真要做好,都得具备点不凡的涵养与心境。也或许,曾经那被斩断的王气,都随着涓涓细流,隐入寻常巷陌,滋养草木生灵,所以泉城儿女才能如此温厚淳朴、豪气干云,即使极平凡的烟火岁月,也沾染了大智若愚的从容!

曾在二郎山陡峭的小道偶遇进沟背硝水的人,家中世代做豆腐以为生。攀谈间言辞诚恳,态度谦恭,多少年勤恳劳作的辛苦,使秉性自带大地的厚重,即使满身泥尘,依然让人敬重。

从二郎山望去,依稀能看到位于城东的城隍庙,庙底那两株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据传就是人们续接龙脉处。显然,龙脉续接并不成功,所以,数百载光阴流转,泉城依然只是泉城!

莲花池

一曲清流绕碧城,数里家山融自然,对生长于其间的舟曲儿女而言,泉城只要还是泉城就够了。千百年来,露骨雪山还在沁润,百转深峡依旧回环,山水之灵渊远,万物之秀绵延。

城内诸泉或静水流深,或飞流急湍,如美玉般散落在莲花池、薛家店、水家、春场、锁头、半山等地,处处清流暗涌,四时花木繁盛,装点入寻常生活,流淌进家园村落,叙说着悠远的历史,滋养着这方水土。

曾经,当泥泞小道尚未变成柏油马路的时候,街巷旁便零星散布眼眼清泉,赶集累了的乡民,可就地饮泉解渴。闭目遥思,曾经家家临泉、户户映月、杨柳堤长、龙江水暖的日子,真是美得不可方物!

时至今日,涓涓清泉滴穿岁月的悠远,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镌下深深的眷恋……

莲花池隐匿在闹市一隅。从菜市场拐个弯,进入幽深小巷,潺潺流水之声便不绝如缕。触目是雕梁画栋的照壁,泉声便从照壁后传来。飞檐彩绘、竹木青青,沿着照壁向下再拐个弯儿,才看到一池春水。与照壁遥相呼应的是玲珑小亭,亭亭玉立泉首,联对清雅,彩绘栩栩。

以前,在亭子照壁尚未修建时人们称之为西关泉,莲花池是后来才起的,因其泉涌如莲花,故为名。

当它还被称为西关泉的那些岁月,对泉城的百姓而言,泉水是那么亲近,又是那么随性。如挚友知己,如朝夕近邻,甚至都想不起该特地为她取个别致的姓名,从哪里涌出,就以此地为名!然而,世间好物大抵如此,日升日落,云卷云舒,炊烟袅袅,耕耘稼穑,山川美景,四时草木,皆亲切而随性,虽不特地留意,却不可缺之须臾,更何况此源头活水!

一脉清泉,从林立高楼间涌出,带着无限凉意,流过汲水池,流过淘菜池,流过洗衣池……从碧绿菜蔬间流过,从五彩衣裳间流过,从殷殷笑语间流过,从小胖脚丫间流过……流入天光云影的徘徊,流入天真稚子的嬉戏,流入游子乡愁、斑驳回忆,流入泉城人家、烟火岁月……

春色温柔,泉水淙淙,在一个梦境冗长的午后,悠悠醒转,揽衣推枕,曲巷通幽,彩衣如花绽放于泠泠清波,寻常妇人便也如浣纱西子般窈窕,明媚了四月泉城……

三眼峪  

舟曲,这颗散落在甘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便“具北国之雄,兼南国之秀”,既雄浑大气,又温婉灵秀。

作为青藏高原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地,“一江两河”的滋润,使之如一方碧玉镶嵌于西北内陆。多河、多潭、多湖;多泉、多溪、多瀑;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小江南”之称。

而泉城之泉,尤以三眼峪者为魁。据《甘肃通志》载:“三眼峪,在西固城北三里。于石岩孔中涌出。冲击浩瀚,穿城而过,有水门二,入白龙江。近城田土,赖以灌溉。”

那哗哗的泉水,声势浩大,一泻千里;砯崖转石,万壑惊雷;既雄阔惊惧,又清冽无比!从露骨山巨大的沟壑奔涌而来,裹挟着翠峰山淡淡的松林香气,参透了翠云寺杳杳的云水禅意,沾染了白龙江渺渺的烟波凄迷,沉淀成山川故事,铭刻进诗画舟曲。

至今,在小城,日夜匆匆、奔流不息的是三眼峪的泉水,其次便是络绎不绝浣衣汲水的人流,三五成群,镇日不息,终年不绝。

从晨光熹微、天色未明,到金乌西坠、月上东山,浣衣取水的人如一条条细细的支流,向三眼峪汇聚。流过寨子村,流过城背后,流过有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之称的西街,流过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南门!年富力强的以手提,年老体弱的用车推,夫妻偕行,挚子相随,如无数代安居此间的泉城儿女……

在这里,人们远望翠峰,濯足清流,自可洗去经年的疲惫,获得灵魂深处的慰藉。

旧时在三眼峪口筑有一桥,桥上有庙曰“龙庙”,为古时西固八景之一。古人《三眼涌泉》诗曾写道:“谁从三眼访流泉,洞底沉沉有铁鞭。自古固城三百户,安澜久矣仗神仙“。

诗中”铁鞭“,即指当年二郎神赶山所遗神鞭。而同为西固八景之一的翠峰山,刀削斧劈,状若令旗,据说就是当年二郎神赶山所用之令旗!时至今日,翠峰、二郎诸山依然与泉城诸泉遥遥相望,静静守护着这一方山水,数万生灵。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泉城之泉,每一眼都处于极低极低处,每一眼都无私照拂众生,每一眼都悄无声息而又容纳万有……大抵,这便是对王气最好的续存!

作者简介:赵菊慧,90后,汉族,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理事,甘南州诗词楹联学会、舟曲县楹联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供职于舟曲县教育局。

上一条:小城一隅景,一半丹青一半诗

下一条:小城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