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行路图
曲桑卓玛/甘肃舟曲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龙江水岸。
受长江水系气候滋养的藏乡小江南,是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的那枚鸭掌。甘南的春天,从最东边的舟曲开始,像微风吹拂的湖面,那水的波纹一圈圈一圈圈向西扩张,是风是雨更是季节深处传来的殷殷期盼。这里的梨花刚刚落下,迭部的毛桃花便染红了山坡;等迭部的油菜花也开败,春天那蹒跚的步履,就缓缓迈进了阿尼念卿山温暖博大的胸怀。一波波春讯,一场场花开,此起彼伏的花事,宛如一串又一串炽热的思念,汹涌在大地上,随着花香随着草色将你我静静淹没。
春来无事,煮茶读书最是相宜。
焚香,品茗。从一盏茶香里走向杨柳依依的白龙江畔,亦可走向百花初绽的春山之巅,与青黛辽远的安扎梁默然相看,心不生厌。
纤凝万顷,而翠微千嶂。一条隐在古书泛黄纸页间的茶马古道,于春日午后掸去灰尘,显露了出来。在纵横交错蜿蜒万里的交通网络之上,茶马古道之西固道是舟曲人由甘入川的重要途径,而安扎梁虽寂寂无名,但其战略地位不容小觑,在三国纷争的古战场上,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曾取此道往返于甘川之间。相传,安扎梁就是因诸葛亮曾在山上安营扎寨,观察着山下漒川口(今两河口)魏军的一举一动,因势利导运筹帷幄而得名。
一芽春茶,如何吸取日月之精华,在云雾缭绕的林际茶园展露出怯怯姿颜,遂又被采茶姑娘皓腕翻飞,摘下整个春天的羞涩与欣喜?然后,经杀青,揉捻、干燥、炒青等步骤,终于可以拿来享用这世间无比通透的幸福。茶中滋味,如诸多的人生况味,不论是一人独饮,还是与二三好友相约共饮,其中的甘苦还须细细品味。

南方之嘉木,生命之饮品。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央视用这样一段话,高度总结了茶叶。为什么说茶是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因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高原,严重缺乏水果、蔬菜这样的维生素来源,而茶能去燥,茶叶中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可以有效缓解和改善因长期食用牛羊肉、酥油、乳酪等食物引起的身体不适。从这个意义上讲,茶是西北各少数民族当之无愧的生命之饮。
产自大西南的川茶和滇茶,经由人背畜驮辗转又辗转,从产茶的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到喝茶的茫茫雪域。履平地,过沟坎,跋山涉水千里迢遥。据《中国史稿》记载:“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与西北游牧部落,故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茶叶如何实现经由武都,再进入甘南、临夏、兰州、青海等地的各个少数民族市场?舟曲以及两河口都是绕不开的必经之路。那久负盛名的云南沱茶和茯砖、“城口毛尖”、紫阳“陕青”,还有万源的“万子茶”,都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喜爱。当时很多西固人亦从商队云集、交易活跃的武都,转运了许多茶叶,走上一条条崎岖坎坷的茶马古道,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完成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商旅征程。
宋、明两朝都很重视以茶易马,而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青川茶马古道。舟曲,像一粒璀璨的明珠,正好镶嵌其上,是这条茶马古道上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北宋初年,西北的原州(今固原)、渭州(今平凉)、秦州(今天水)等地是宋朝以茶买马的主要场所,当时主要是以川茶换取西北各部族的马匹。戚继光说:“夫国之大事在戎,兵之驰骋在马。西北原野,以马为命,所赖不亦重乎?”在那个刀光剑影、面对面厮杀搏击的冷兵器时代,马匹作为最重要的战争物资和交通工具,关乎着国运兴衰。而战争所需的良马,却出产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尤其是产自白龙江流域的羌马、雪域高原的吐蕃马(以甘南所产的河曲马为代表)、还有西域边塞的汗血宝马,往往被中原汉人视为不可多得的神驹宝骥。
北宋经历了熙河之役,宋军收复了唐“安史之乱”以后被吐蕃占领了340年之久的武都、舟曲一带。舟曲虽地处西南边陲,但因其连接番地,又盛产良马,境内的故城、峰贴城、平定关、沙滩寨等地在北宋初期是茶马互市的名镇,茶马贸易繁荣时期均有重兵把守。宋王朝以非凡的战略眼光,不仅将这一带地区拉进茶马贸易圈,还专设茶马司,用以加强边地的茶马贸易。
南宋时期,尽管由于陕西熙秦地区沦丧,茶马互市的重点转向了西南地区,但西北仍有秦州买马司管辖的西和宕昌寨买马场和阶州峰贴峡(今舟曲峰迭)买马场。《宋史·兵志》记载:“市马分而为二: 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陲,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峰贴峡、文州所产是也; 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可见,舟曲的马匹对于宋人而言,在军事上犹如今天的坦克、大炮,是非常重要的军事物资。

及至明代,茶马互市的主要区域仍在川陕甘青之间,舟曲峰贴峡买马场的历史使命一直都在延续着。如今在舟曲,与峰迭镇山水相连的坪定镇,有个天然的优质牧场沿用了古代地名,就叫做马场。相传,这里是历代官方的养马场,所养之马匹或为进献给朝廷的贡马,或为上交给国家的军马,或为即将通过茶马贸易流入市场的商品马。听当地老人讲,坪定(即古代的平定关)所产的马匹毛色油亮、四肢健壮,奔跑时爆发力强,长途行走耐力也是极好。如今,在一年一度的坪定跑马节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些虎虎生威的马匹,带给人的振奋力量和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不论从茶马互市的历史来看,还是从舟曲所在的区位优势来看,解读茶马古道在舟曲的分布状况,于纸页间、于山水间,探寻茶帮马队的足迹。然后将这些脉络,细细地梳理出来描摹于纸上,还是非常有意义。
茶叶茶包,由川入甘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阴平古道。川茶走水路由成都、广元、昭化,到号称水陆码头的碧口,然后上岸,运输方式改为骡马驮运,至阶州(武都)、沙湾、西固(舟曲),经两河口、官亭、宕昌,然后偏离阴平道,抵达岷州(岷县)、洮州(临潭)、河州(临夏)、兰州、青塘(青海西宁),乃至西藏。
如今在舟曲县东山镇谢家村猴儿坝岷江西岸的崖壁上,依然能看到“天沆永博”摩崖石刻。这是清康熙五年,阶州知州赵星察看灾情时,于两河口至宕昌间的茶马古道旁刻下的。那一年大旱,宕昌化马、石阏一带几乎颗粒无收,赵知州体恤百姓,应允这一年的赋税放到次年补交,然而这样的义举却为他的仕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最终因“课督不敷”遭贬离去,他的恩德正如这滔滔岷江亘古延绵,给阴平古道西段的花石峡,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二是望关古道。川茶或者产自汉中的陕茶,从成都或汉中往西走,经勉县、略阳到达康县境内的望子关,折向阶州(武都)、宕州(含今舟曲)、岷州(岷县)、洮州(临潭)、河州(临夏)、兰州,直到青海。望关茶马古道遗址上发现的“茶马贩通番捷路”碑文,揭示了望关古道在陕甘川青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是西固茶道。川茶取阴平古道,由成都、广元、昭化抵达阴平(今文县),沿黑河、南坪(今九寨沟)翻青沙梁,取大海沟林间古道,至沙滩、武坪、翻峡子梁,或从安扎梁、南峪到西固(今舟曲);或穿石门峡抵达西固。

石门峡,即今天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峡谷两侧矗立的两块百丈巨石,其势如门,故称石门峡。岁月悠悠,无数个斗转星移之后,人间已是沧海桑田。走进石门峡,两岸崖壁高高矗立着,古人的凿痕清晰可见,百余个方形榫孔像一只只凝视的眼,似有万语千言,欲说还休。伸手触摸榫孔,就仿佛触及了木栈道那不灭的灵魂。古栈道遗迹东西约有200米,舟曲民俗专家裴卷举老师曾考证过,古人沿此栈道南行,即进入了《三国志》所记载的“孔函谷”,过三角坪,抵达武平寨,翻青沙梁直抵蜀境。
石门峡摩崖石刻记载,盛宋皇佑四年农历十一月,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阶州事朱处仁,从十六日开始就在舟曲境内的故城(今老县城)、峰贴峡(峰迭)、平定关(坪定关)点检城寨,检查每个城寨关隘的军事驻守情况,二十三日经过此地,又巡检至武平、沙滩诸寨然后回转,二十五日将这次检查工作的情况题刻在石门峡东壁上。此行陪同的官员有左班殿直买马向宣、右班殿直巡检李世宗,还有福津县尉王某某(因字迹模糊无法辨认)。这对于研究宋代熙河、秦凤等路的茶马贸易,以及考察阴平古道西段的交通脉络提供了有力证据,对于研究蜀陇历史文化、军事政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走走着黄崖廓,青沙梁上我来过。
一走走着罐罐儿水,这么难行不后悔。”
这是西固的商旅马帮下南坪、走黑河时广泛传唱的一首歌谣。安扎梁、峡子梁、青沙梁,一座座青山仿佛在沉寂中淬炼着深邃的思想。当年,那么多西固的马匹、药材、皮货和烟土,换来巴蜀的茶叶、食盐、方钢、蜀锦和家机布,人背马驮半生颠簸与辛苦。其实,走这条逶迤于丛林沟壑间的茶马古道,多半要穿行在诸如“二十四个亮晃晃”这样幽深寂静的山野,也有些人会丧命于土匪山贼之手,所以至今舟曲话说某人“背茶去了”,意即一命呜呼不在人世。
谁的孤独如此嘹亮?谁的灵魂如山水般清寂高远?一只鸟,又一只鸟,用歌喉舒展着词语之外的光芒。我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这段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里的茶路故事?

是夜,文县碧口古镇做茶叶生意的小美告诉我,今年碧口春茶喜获丰收,她父亲每晚炒茶都会熬到半夜,甚至通宵不眠。我知道她那边卖得最好的茶是明前龙井43号,这种绿茶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嫩绿而香郁甘醇,深受资深茶客的喜爱。但是我的老阿妈,则固执地喜欢绿毛峰,喜欢那萦绕鼻尖的袅袅香味,更喜欢新茶那种涤荡肺腑的茶气,啜饮一口茶汤,则宛如胁下生翅,全身上下神清气爽,仿佛走路都能呼呼生风。
茶是一门功夫,更是一种根植于血脉里的民族文化。
古道深苔,沿着春茶行路的模糊足迹,循着商旅马帮的杂沓跫音,于千变万化的茶香里,融入各民族共同的饮茶记忆,让岁月渥堆发酵出茶香,让袅袅茶香激发出灵魂的芬芳。
酌一勺泠泠之水,煎半壶瑟瑟之尘。
诗酒年华,芬芳缭绕。暮春的午后,谁于苦楝花下点燃新火试一盏新茶?龙江水清碧波千里,你的茶山依然青绿如画。老去的时光里,繁华落尽,数声鸟鸣将群山拉进视野,隔绝了都市的喧嚣与浮华。
耳畔依然回响着茶帮马队洒落林间的粗犷歌声,山野间却难觅那一行行背茶的足迹。春茶行路图,是千年不变的民族记忆,更是以茶为媒的千古佳话。一盏茶里,不论江南塞北,各民族心心相印且血脉交融。
此刻,我与青山相对坐,依旧是相看两不厌。安扎梁、峡子梁、青沙梁,峰群如莲绵延千里。一幅春茶行路图,于一盏茶汤里,徐徐打开……
果然,茶里乾坤微如芥子,也浩阔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