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优秀作品选登 > 正文

【文学前沿】第1620期 若云作品《风雨坪定关》

发布时间:2025-02-20 08:55:57 来源: 心在舟曲 作者: 点击:

风雨坪定关

若云/甘肃舟曲

往事如烟

在舟曲广袤的大地上,每个乡镇都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有的光辉。就脚步所及而言,博峪是采花姑娘的烂漫,和棒棒蜜的甜蜜;巴寨是朝水的圣洁,曲纱佐瑞的深情;东山是油客的狡黠,转灯的神秘;大川是葡萄盈枝,巷陌静美;武都关枕着白龙江的臂弯,炊烟袅袅,碧波盈盈;杜坝川最善于幻化成唐诗宋词的意境,几抹油菜花的金黄,几树红彤彤的柿子,几畦菜圃,几声犬吠,疑入桃源胜境……

而,在几乎所有乡镇中,只有坪定,隐隐散发出幽微悠远的杀伐之气。

坪定,因地形而得名,四面环山,地势高绝,藏语称“平顶台地”。此地为古羌人祭天之所,汉代设“平羌亭”,清代改“坪定”,取“平定边陲”之意。北宋时,坪定关已入正史。

坪定,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背后掩映着漫长的光阴。建国前,它被称为坪定堡,在之前更久远的岁月中,它是赫赫有名的坪定关。从关隘到城堡,每一次称谓的转变,都是历史车轮滚滚而过留下的深刻 辙痕。因处于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要道,从秦汉起就为兵家必争之地。遥想当年,坪定关作为军事要冲,曾见证了无数的金戈铁马、烽火硝烟。城墙之上,曾有戍边将士严阵以待,警惕地注视着远方,他们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模糊,却又在坪定的历史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跑马节的来历,便是那段烽火狼烟岁月,最生动的证明……

明洪武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如历史上无数个血流成河的日子一样,元朝将领扩廊铁木尔与明将徐达在拉锯许久后再次决战,在战争胶着、难分胜负的当口,突然晴空霹雳,以“羌道古城”为界的西面下起了倾盆大雨,东面则艳阳高照,战场所在地“寺廓”之间出现了两道鲜艳的彩虹。在羌酋看来,坪定人似乎站在高高云端之上与他们决战,故惊而大呼:“天助坪定人,此乃天意不可违,我们快撤!”坪定人闻之亦大呼:“泰山爷助我们了,大家快追”。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并于二十七日凯旋!

跑马节即源于此。为了缅怀逝去的同胞,纪念战争的胜利,警示后代子孙居安思危,一代代坪定儿女便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四日请客,十五到二十六日招兵、组织骡马,二十七日仿效战时场景组织骡马进行跑马活动,二十八日为“泰山爷”祝寿报恩。

从公元1370年至今,整整655年,跑马节的民俗,伴随着中华民族动荡不安的历史,伴随着一代代坪定儿女变幻莫测的命运,也伴随着所有中华儿女祈求国泰民安的心声!

当历史的烽烟散尽,坪定,这座昔日川陇锁钥上最险要的关隘,复又归于沉寂。曾经的刀光剑影,化为手足深情,借着跑马节的名义,载歌载舞,共庆升平。

在西寨村,那些早已斑驳倾颓的城墙,掩映于蓬蒿杂草、茅篱村舍,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诉说着曾经的边陲往事,诉说着曾经的战火迭起,诉说着每一段动荡频仍的铁血历史……每一道裂痕都像是历史的皱纹,记录着王朝更迭、战争胜负……

还有那深埋崖底的秦时碑刻,那九原山上的汉代祭坑,那些出土于坑内的青铜祭器,那些锈迹斑斑的历朝古币……

风从垭豁梁吹过,卷起历史烟云深处几粒微尘,暮色里的坪定关沉如玄铁,青灰色的瓦檐有凉风微吟……

月圆月缺,亘古如一。冷月清辉下的坪定关,沉沉睡去,融入秦时梦境,明时梦境,与四围山峦一起,沉入更深更深的隐秘……风过树梢,草木皆兵,几声犬吠,惊不起一丝涟漪……

英雄儿女

晨雾尚未散尽,山峦的褶皱里传来陶埙般悠长的回音。这是坪定关在呼吸——那些夯进城墙的箭镞、嵌在大地里的骨殖、渗入山川草木的锈迹,此刻都化作檐角悬垂的露珠。当第一缕天光劈开山谷,整座关隘便发出青铜器般的嗡鸣……这是历代戍边者刻进时空的记忆在苏醒。

从秦孝公到明洪武年间,坪定关作为中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界点,筑城屯兵,随军戍边,曾有大量屯兵在此驻扎,生息繁衍。千百年来,他们不问来处,不问归期,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埋骨于斯,如山间最柔韧的植株,蛰伏,破土,抽穗,成熟,零落,重生;亦似山巅最坚毅的苍松,扎根,挺立,傲雪,迎春,庇佑,传承。

在时空巨大的交错中,坪定关渐渐演变为坪定堡,军事防御的色彩逐渐融入寻常烟火。依稀纵横的巷陌,是历史交错的脉络,串联起一代代坪定儿女平凡而又不凡的生活。

在又一个清晨,戍边者的后裔们仍在黎明前起身,扛着农具,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田间地头,开始一天的劳作。田埂上,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蓬勃。田野间,嬉笑的孩童在尽情奔逐,纯真的笑声响彻宁静的村落,平添几分灵动鲜活。草垛前,院场边,老人们抽着焊烟悠闲聊着,阳光下经年劳作的瘦削与寒冬树影的料峭相重合……四围山色,日光澄澈,是漫长历史中难得温暖安定的时刻,更是半世沧桑才能酿就的淡定从容。

逝者的坟茔在更高的高处,或更低的低处,同样接受此刻阳光的照拂……与山巅的石头,谷间的清风,庙宇的苍松,一样古老,唯有穿行其间的人们,有着短暂的身躯,漫长的灵魂。

曾经,他们是戍边的士卒,在帝国辽阔版图并不起眼的一隅坚定驻守,从此,便在这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时代,曾有过无数驰骋疆场、顶天立地的英雄,立下赫赫战功、彪炳史册,成神成圣,受百代祭奠、万世推崇,而他们,却终将消逝在英雄的光环下,时代的尘沙中,姓名不详,面目模糊……

而今,他们随着又一缕春风重生。这次,等待他们的,不再是刀光剑影、动荡纷争,而是海清河晏、安定富足。他们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从容过完一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把种子种进泥土,把猪羊养得肥壮,用秋天的粮食酿酒,将夏天的菜蔬腌藏……娶妻生子,儿孙满堂。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村庄染成暖黄,院场边玉米累累成行,袅袅炊烟萦绕于户户房梁,整个村庄充满了烟火清香。当暮色漫过靖边村的方向,昔日易守难攻的关塞,只余生活酿造的甜香,这是时代的馈赠,更是千百年来无数英雄儿女苦苦追寻的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生生不息

夜色渐深,炉火的威力已渐渐弱下去,余温顶得壶盖微突,已沸腾多时的水声,也在奶奶漫长的讲述中重归宁静……

奶奶的话语是如此平静,仿佛她这漫长一生所有的苦难都不值一提。然而,那苦难的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于我,都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我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是怎样克服重重困境,在艰难的年代,贫瘠的土地,养活众多儿女,把根深深扎进黑暗的地底,不论遭遇多少困苦,都绝不妥协,绝不气馁。

尤其,当我在生命的某一刻惊觉,那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也曾如我的孩子般稚嫩,也曾被自己的父母视若珍宝、千疼万疼,便有泪意涌上心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身处和平年代的奶奶,尚且经历如此之多的困苦,更遑论世代戍边的先祖。也或许,正是出于对自己苦难命运的洞悉,他们才能如此坚强,如此乐观,如此豁达,如此虔诚!

当谈及自己生涯艰难的女儿时,奶奶轻声道:“光阴平凡。”

这一句“光阴平凡”,整整萦绕我耳边近十年。

每当听人说起坪定是舟曲的文化大乡,我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句“光阴平凡”。

真正的文化就是生活本身,当一位目不识丁的耄耋老人,很寻常地用文言文的句式说出文言文的词语,精准传达心中之意,她脚下的,又岂能是寻常土地?

或许,得益于某位戍边先祖的优良基因,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总有浓郁文气不绝如缕……

“豌豆芽刺,扎也,疼也,哎呦我的妈也。”虽是人们的戏谑之语,却更见坪定文化之乡的实至名归。就如同总被调侃的东山油客,在无数舟曲儿女的不懈努力下,他狡黠的形象终于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东山转灯入选国家级非遗,东山儿女的勤劳智慧亦深入人心。

坪定亦然,你不知道,那双拿着锄头的粗粝大手,放下锄头,就能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你不知道,随便哪一家,门口的春联,就可能出自这家父亲或孩子的手;你不知道,身边平平无奇的同事,可能休个假的功夫,就被请去画完了庙宇里的八仙图;你不知道,那个在街边摆摊的寻常妇人,今天没出摊,是去大型晚会表演坪关老腔了;你不会知道,那个在社火曲里演补缸老汉的诙谐老人,他的儿子是一地主官、人民公仆;你更不会知道,那个为了保护学生,身负重伤的人民教师,也是坪关人。

我生平所见的每一个坪关人,都格外勇毅坚韧。他们似乎总是无所畏惧,所向披靡!或许,世代戍边的记忆早已深深镌刻进他们的基因,明了所有的安宁都沉淀在往昔的锋刃之上,所以,不论处于何种困境,总能自强不息,绝地反击,永不言弃!

他们总带着武将的豪气,红着被日头晒黑的脸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使劲捶鼓,放声唱社火,即使风雪压肩,也不屑一顾。他们种多多的玉米,煮满缸的酒;他们喂肥肥的猪仔,挂满房梁的腊肉;他们尝遍生活的苦,却笑得最大声;他们或许目不识丁,却继承了这片厚土上最深远的智慧和最仁义的精神。

在这片浸透戍边血与耕读汗的土地上,他们顶天立地,自强不息。或许,他们不懂得史书艰深的文辞,但那份脱口而出的从容,恰似祖辈镌在箭镞上的铭文,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平仄……

暮色四合,高寺亭檐下钟鸣悠悠,恍若千年前的更鼓戍楼。曾经,坪定先祖磨墨的手能扶犁,握剑的掌会执笔,而今,坪定儿女携带着先辈的记忆,在光阴长河里,耕读传家,生生不息!

 

上一条:甘南的春天从舟曲上岸——早春:唤醒沉睡的诗意

下一条:【多彩非遗】第177 期 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