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优秀作品选登 > 正文

【文学前沿】第1757期 洛赛作品《雪域遗珍:探寻舟曲古藏文苯教文献的守护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8 08:45:46 来源: 心在舟曲 作者: 点击:

雪域遗珍:探寻舟曲古藏文苯教文献的守护之路


洛赛/甘肃甘南


十年余前,一次偶然的走基层采访,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与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珍稀文献的不解之缘,自此踏上了一条艰辛却意义非凡的征程。在坚守新闻工作本职的岁月里,我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都倾注于这批珍贵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与研究之中。

深山寻宝:跋涉在文化守护的征途

舟曲,这片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的神秘土地,山峦如波涛起伏,沟壑似岁月刻痕。为了寻觅散落在民间的古藏文苯教文献,我步履不停,先后走进舟曲县10 余个乡镇的 19 个藏族村寨,叩响 34 户村民家的门扉。那蜿蜒盘旋的山路,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在前行的路上。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徒步穿梭于大山深处,在晨光熹微时出发,直至夕阳西下,才抵达那隐匿于群山怀抱中的村寨。有些村寨,仿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山高路远,交通闭塞,每一步前行,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这些古藏文文献,在当地村民心中,是代代相传的家族珍宝,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信仰,他们将其视若生命,秘不示人。初来乍到,村民们眼神中满是警惕与疑虑,担心这些珍贵的文献会遭遇不测。为了赢得他们的信任,我们一次次翻越重山,一次次叩响那扇紧闭的门,用真诚的话语,诉说着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初心,展示着过往的工作成果与政策支持。渐渐地,村民们眼中的防备化作了理解与支持,他们缓缓打开家门,让我们得以一睹这些尘封已久的文化瑰宝。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也目睹了令人痛心的场景:部分家庭因保管不善,文献遗失,如同星辰陨落;甚至听闻有些被倒卖给文物贩子,那是文化血脉的断裂之痛。这让我更加坚定,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文物流失的风险搏斗。无数次的奔波后,数万叶古籍文献在我们的努力下,被仔细查看、统计,通过扫描拍摄,每一份文献都有了专属的“身份证”,被精心造册登记。

披沙拣金:在文献迷雾中探寻真相

整理这些文献,犹如在浩瀚的迷雾中寻找方向,其难度远超想象。这批文献规模宏大,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历算、节候气象、祈祷经文、治病除晦等,每一页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它们以极为罕见的藏文缩写体书写,一个个独特的文字,仿佛是古人精心编织的密码,将丰富的意义凝聚其中。大量的古藏文词汇、缩写字词,以及未厘定的藏文书写方式,还夹杂着地方方言,宛如一团团错综复杂的丝线,让人无从下手。

从文献的保存状态来看,岁月的侵蚀无处不在。由于年代久远,原本的梵夹装经文乱象丛生,函、卷、张数页码混乱不堪,穿插加页现象屡见不鲜。在收存家庭中,经文随意摆放,倒放、倒页的情况比比皆是,阴阳页面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张难以解开的网。许多页面早已残破不堪,发霉、粘连、字迹模糊,页码标记破损,部分经文甚至成为碎片,在经函中若隐若现,难以寻觅。这些梵夹装手写经文,历经岁月的洗礼,阴阳页边参差不齐,褶皱、脱落现象严重,而苯教古藏文每页眉边的函名及页码标记,独特却不统一,各种简缩式和符号式标记,更增添了整理的难度。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单位(原甘南日报社)里成立了舟曲苯教古藏文抢救整理小组。藏文编辑部的编辑记者们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汉藏翻译专业的实习学生们携手并肩,一头扎进文献的海洋。我们逐页比对经文,在各种古藏文资料中寻找线索,向众多藏学专家虚心请教。在这漫长的整理过程中,多部古藏文天文历法的发现,犹如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带来了新的惊喜与挑战。上面的各种动物图符和古藏文注释,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精雕细琢:匠心铸就文化精品

在出版编校环节,我们怀揣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自2018 年起,《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丛书如璀璨星辰,陆续闪耀登场。如今,已出版四辑 100 册,收录 1288 卷古藏文苯教文献。每出版一辑,编校人员便多次深入民间,将文献书稿与原稿反复核对,如同侦探寻找线索一般,仔细查漏补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排版上,我们精心编排总目录和各册分目录,按照文献原有文字标题,为专家学者们搭建起便捷的查寻桥梁。考虑到文献的珍贵与特殊,我们采用全彩影印的方式,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将舟曲苯教文献的悠久历史和古朴精美的原貌,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图片处理时的精挑细选,到文字校对时的字斟句酌,再到装帧设计时的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无数次的讨论与修改,只为呈现出最优质的文化精品。

成果初显:文献之光点亮学术征程

随着丛书的陆续出版,在国内外藏学界激起千层浪,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实践学院及国内的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院校中引发了对这批文献的研究热潮。国内众多藏学专家学者对舟曲民间古藏文文献的研究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央民族大学才让太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顿珠拉杰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同美教授等权威专家共同研究认定,从内容及书写方式来看,这些文献应属于9 到 11 世纪的古藏文手写文书,对于研究苯教文化、象雄文字、古藏文缩写法具有重大意义。国际知名人类学家、藏学家、法国巴黎高等实践学院查尔斯・蓝博(Charles A.E. Ramble)教授说,通过出版的丛书内容看它是藏族远古文明的生动见证,承载着藏族早期历史、社会生活、天文地理等多元信息,是研究藏族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宝库。这些文献跨越地域界限,成为世界了解藏族文化的窗口,有力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多名藏学专家学者及博士生也纷纷来到舟曲实地调研,以这些珍贵文献为题材,撰写学术及博士学位论文。在象雄国际学术论坛、全国藏文古籍高层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关于舟曲文献的学术论文如百花齐放,竞相交流。在清华大学校庆110 周年活动中,舟曲民间古藏文文献也受邀展示,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这些成果,不仅为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原始资料,填补了苯教文献的严重缺失,更让学界对远古时期藏族的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依据,助力重新书写部分藏族文明史。

回首这十余年的历程,一路走来,满是艰辛与汗水。但当看到这些珍贵的古藏文苯教文献得到妥善保护、整理出版,并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时,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欣慰与自豪。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条守护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保护和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上一条:【藏乡江南·簪花纪】舟曲:一部山水辞章和美学读本(组诗)

下一条:【文学前沿•簪花之路特辑】第1753期 冰鼎:簪花吟(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