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就业创业 > 正文

 索 引 号  zqbm/2025-00167
 信息名称  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四带”机制 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公开日期  2025-04-24  失效日期 
 文  号   发布机构  部门
 公开程序 

自搬迁至今,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如何让搬迁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兰州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结合搬迁群众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结亲式”就业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四带”机制,实现搬迁群众的共同就业和增收。

“心与心”交流 提振就业信息

搬迁群众初到新区,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少人存在就业畏难情绪。为此,舟曲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党员干部、就业带头人深入群众家中,通过拉家常、讲政策、算收入账等方式,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刚搬来时,担心找不到工作,心里没底。”搬迁群众韩国存说,“后来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干部多次上门开导,还带我去秦川园区实地了解查看了企业,我才下定决心试试。”如今,她已在新区化工园区一家工厂稳定就业,月收入超过5000元。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还联系信誉良好的企业到兰州新区舟曲搬迁安置点举办用工招聘会,定期举办就业经验分享会,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群众,让“等靠要”思想逐渐转变为“主动干”行动。

“手把手”指导 提升就业技能

针对搬迁群众技能单一、适应新岗位能力不足的问题,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采取“订单式培训+结对帮扶”模式,确保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先后邀请企业,开设家政服务、餐饮烹饪、机械操作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并安排就业能手对无就业技能人员进行手把手指导。原舟曲县曲告纳藏族青年杨兰义头脑灵活,但缺少劳务技能,没有技术,经过3个月的叉车驾驶培训后,顺利入职物流园区,月收入达4500元。“多亏了师傅耐心教,我现在也算技术工了!”他高兴地说。此外,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还建立劳务“技能人才库”,鼓励已就业群众“传帮带”,形成“培训—就业—再提升”的良性循环。

“强带弱”帮扶 拓宽就业渠道

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服务中心采取分类帮扶策略:一是就业信息共享。鼓励就业门路广的群众提供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帮助无就业渠道的群众找工作。二是劳动能力互补。组织身体强健的群众与弱劳力者结对,共同从事环卫、绿化等协作性较强的工作。三是民族互助就业。汉族群众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积极适应务工环境,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去”,多与务工单位和企业交流,强化融入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就业。原舟曲县曲告纳镇搬迁群众李老三因年龄大、体力弱,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综合服务中心协调下,他与年轻力壮的杨先面结成“就业对子”,共同承包农投集团保洁工作。“他出力多,我经验足,配合得很好,现在两人每月能挣5000多元。”老李说。

“全域式”推动 增加就业收入

为确保就业帮扶全覆盖,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构建“培训—就业—创业—增收”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是政企联动。与新区企业建立长期用工合作关系,定向输送劳动力,2023年累计输送就业人员3200余人。二是创业扶持。为有创业意愿的群众联系银行等提供贷款、争取政府帮扶资金、联系大企业进行帮扶支持,目前经营家店、家具店、牛肉面馆的就有20多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联系就近就便从事打扫卫生、保安、栽树、浇水等灵活轻松的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的“结亲式”就业模式,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更促进了群众融入融合,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下一步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四带”机制,探索更多就业帮扶路径,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安居乐业,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上一条:舟曲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2025年5月拟聘用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公示
下一条:舟曲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2025年4月拟聘用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公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