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生命短暂,却很伟大——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张小娟追思会

发布时间:2019-11-12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文/本刊记者 徐吉鹏

10月7日晚,甘肃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在完成舟曲县曲告纳镇大年村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和结束新闻采访任务的舟曲县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一同乘车返回途中,因车坠入白龙江,不幸遇难。连日来,张小娟等全心投入舟曲脱贫攻坚事业并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06.jpg

2006年暑假,张小娟跟随蒙曼老师等在湘西进行田野调查 乌兰供图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08.jpg

张小娟赴贫困村调研,询问贫困户家庭情况 甘肃省扶贫办供图

张小娟1985年出生于甘肃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曾于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并获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位。10月15日下午,张小娟因公殉职8天后,中央民族大学为她举行了一场特殊追思会。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代表以及校友会、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等近20人参加。追思会现场,两支点燃的白蜡烛平添了几分哀意。与会者深情追忆了张小娟短暂而辉煌的人生,既是告慰张小娟的在天之灵,更是传承她向善向美的人生态度和全心全意为扶贫事业献身的精神。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13.jpg

中央民族大学张小娟追思会现场

她爱家乡、爱美,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小娟从事的是扶贫事业,我觉得她在大学期间就有了这样的志向和抱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章毅君教授,是张小娟大学期间的班主任,提起小娟的遭遇,忍不住几度哽咽。张小娟这位来自民族地区贫困县的学生对家乡发自肺腑的热爱,曾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娟的每次谈话,多多少少都和她家乡有关。毕业谈到未来去向选择时,她最初的考虑就是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这一点特别与众不同。”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16.jpg

张小娟大学期间班主任章毅君教授

章毅君记得,张小娟毕业时正值北京奥运会前夕,她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北京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加上家里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所以张小娟选择暂时留在了北京。但仅仅一年之后,因为内心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依恋与不舍,张小娟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平凡的基层驻村干部,自此,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就成了她孜孜以求的事业。“回家选择扶贫事业,确实符合她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尽管她的生命非常短暂,但却非常伟大。”章毅君说。

“小娟是一个相对更容易快乐、很容易感到幸福的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曾于2006年带着全班同学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实习,正是在那实习的半个月内,她对张小娟有了更深认识。当时实习地区条件很艰苦,路很陡,生活质量也不高。同学们家庭背景不一样,接受艰苦的能力和反应也不一样,来自甘南州的张小娟却始终表现得很快乐,这也大大缓解了大家的不适应。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20.jpg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蒙曼教授

“谈及家乡,小娟总说自己家乡的风景比这边强多了。”不过,1995年上大学时就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实习的蒙曼,对张小娟的家乡也有了解,那里的确极为贫困。看到张小娟总是在由衷地夸赞自己的家乡,她就知道小娟是一个特别热爱家乡的孩子,对家乡有一种很本能、很淳朴的感情,“她爱家乡、爱美,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22.jpg

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学工处工作的白洁老师

“看到小娟的照片,我就觉得,她和当年一样,她的衣着打扮、神情、笑容,一点儿都没变,特别朴实、真诚。”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学工处工作的白洁记得,2003年入学时,张小娟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受助者之一,这项助学金的筛选很严格,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被选中。翻着近些年张小娟在扶贫工作中发的朋友圈照片,白洁能感到,小娟是真心热爱扶贫事业,也是在全身心投入的。“这么好的孩子,走得太突然、太可惜了。”

她非常乐观、容易满足

10月8号中午,当听到小娟不幸遇难的消息时,张小娟本科期间的班长乌兰浑身都在发抖,她不敢相信,更无法接受。然而,多方打听求证确认消息后,她终于忍不住流泪了。“她前些日子还在朋友圈推荐舟曲,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26.jpg

张小娟大学班长、室友乌兰

在室友乌兰眼中,总以T恤或长袖配黑裤子形象示人的张小娟,一直都是那么淳朴。还记得大一刚入学时,张小娟从家乡背来了半麻袋的湿核桃,放在宿舍阳台上晒干后,她就一个个剥开,小心翼翼地蘸上蜂蜜,送到每个同学手中。她每次从家返校,都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家乡特产。即便是在工作后,乌兰还时不时地收到小娟从家乡寄来的腌腊肉。就是这样一位对同学朋友无比大方的姑娘,在生活上却是异常节俭,“她是我们宿舍的节省标杆,晚饭基本上就是一块钱以内。”

而在张小娟大学同学张珊的记忆中,小娟总是能用自己的乐观心态感染着别人。大一刚入学没多久,第一次远离父母,刚刚成年的姑娘们,想用自己的双手赚些外快。很快,张小娟和张珊等四个同学选中了一张勤工助学的传单,每人缴了160元中介费,接了一个做调查问卷的活儿。然而,当她们完成任务后却发现,中介早已人去楼空。那时,她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一般也就400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30.jpg

张小娟大学同学张珊

就在大家无比懊悔的时候,张小娟拍拍张珊的脑袋安慰说:“没关系,就当交学费了。”那时,对于张小娟的家境,张珊毫不知情,更不知道她是因被选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生,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

淳朴、真诚而乐观,是张小娟留给师生们最深刻的印象。这些可贵的品质也让她收获了颇好的人缘,以至于同学们在十年后回忆起来仍是唏嘘不已。

听闻小娟殉职的消息后,全班同学纷纷行动起来,希望能为她做些事情。“我们追思小娟,不光是为了怀念她,而是要从小娟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她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与人为善等等,她的好人缘让所有人都为这个姑娘感到惋惜,都想为她做点事情。”张珊说。

校友基金会特设致敬最美扶贫人(张小娟基金)

“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信念执着、勇于担当、务实奉献,具有家国情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优秀人才’,张小娟就是这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学生。”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感慨地说,正是因为学校有这么多普普通通的学生散落在最困难、最艰苦、最基层的各个民族地区扎扎实实工作,学校品质和信誉才得以建立。“学校有这样的校友,我们感到很光荣;但对家庭来说,这确实是很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张小娟还有两个很小的孩子。从学校来说,一日是学校的学生,终生是学校的校友。”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33.jpg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

张小娟不幸逝世后,她年仅7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的成长教育问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为铭记张小娟不忘公仆初心、牢记扶贫使命的精神,中央民族大学校友基金会特设立致敬最美扶贫人(张小娟基金)。据中央民族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白勇介绍,该基金将主要面向广大校友募集捐款。募集资金首先用于帮扶张小娟校友两位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视资金募集情况设立张小娟励志奖金,褒奖响应国家号召、在艰苦边远地区做出贡献的杰出校友。据悉,该基金为留本永久基金,在本金投资收益(按5%计算)及新增注入捐赠范围内开展有关活动。若实际投资收益低于5%,将由学校教育基金会给予弥补。自10月17日开始,该基金正式对外接受捐赠。截至2019年11月9日14时,共获捐赠245791.51元。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037.jpg

中央民族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白勇

“中央民族大学能培养出这样一名同学和系友,是我们的骄傲。我校建立的初衷,就是为民族地区谋发展、为民族地区的人民谋幸福,小娟的事迹是学校多年办校精神的一个集中闪光点。”在蒙曼看来,张小娟的事迹不仅是中央民族大学光荣办学传统的传承,更是新时代女性报国的生动体现。

“中国女性报国的传统是很悠久的,可以从花木兰、梁红玉谈起,但传统女性报国,主要是从家庭的角度,像花木兰替父从军主要是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到近代,中国女性能够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工作了,我们才会看到像秋瑾烈士、刘胡兰烈士这样的人。而在新时代,一位民族贫困地区的女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回馈家乡、回报社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族政策、女性政策、教育政策的巨大进步。”



上一条: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责任——张小娟等人先进事迹引发中央民族大学师生强烈共鸣

下一条:闵江伟:藏乡赤子 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