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责任——张小娟等人先进事迹引发中央民族大学师生强烈共鸣

发布时间:2019-11-12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文/本刊通讯员 邓雨楠 李佳美 韩雅丽 罗碧

2019年10月7日晚,甘肃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在完成舟曲县曲告纳镇大年村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和结束新闻采访任务的舟曲县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一同乘车返回途中因车坠入白龙江,不幸遇难。

10月11日,中国青年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报道《蒙曼等民大师生深情追忆张小娟:她为藏区脱贫留下了希望的芳华》。

11月5日,中国青年杂志派出记者赶到舟曲。

11月8日,中国青年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两篇通讯《芳华无悔!痛悼因公殉职的舟曲最美扶贫人张小娟及几位新闻工作者》《“今年这个记者节不是我们期待的”》,深入报道张小娟和三位新闻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民大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黄海军,现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对于《中国青年》杂志率先报道张小娟的事迹十分肯定,用“率先发声,有所作为”表达自己的看法。黄海军十分感谢《中国青年》杂志的连续报道,他认为,英雄的事迹要加大宣扬,才能涌现出更多的英雄。

11月7日晚,新华社播发通讯《初心一片为脱贫——追记殉职在决战脱贫路上的几位舟曲县干部职工》;1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通讯《以忠魂铸初心用生命赴使命》。11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相关报道《甘肃 扎根家乡扶贫 她是扶贫“移动数据库”》,《甘肃 殉职记者:记录扶贫故事 冲在突发一线》。

连日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张小娟及三位年轻新闻工作者的身影一直徘徊在民大师生的脑海中,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校友基金会设立致敬最美扶贫人(张小娟基金),获捐款近25万元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魏延梅表示,张小娟的精神要作为一种传统保存下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主题党课中,学院补充了张小娟的先进事迹,并在各班级陆续展开学习讨论活动。

“今年报选调生的学生比较积极,一方面受到张小娟事迹的激励,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大家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改变。”魏延梅表示,张小娟等人的事迹对学生的现实教育和精神启发很大,这也更加坚定了学生扎根基层、服务边疆、报效祖国的信念。

为铭记张小娟不忘公仆初心、牢记扶贫使命的精神,中央民族大学校友基金会特设立致敬最美扶贫人(张小娟基金),面向广大校友募集捐赠。募集资金首先用于帮扶张小娟校友两位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视资金募集情况设立张小娟励志奖金,褒奖响应国家号召、在艰苦边远地区做出贡献的杰出校友。截至2019年11月9日14时46分,共获捐赠245791.51元。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张智颖在听说张小娟事迹后,向基金会捐助了300元。《中国青年》杂志记者了解到,张智颖经常给家乡延边慈善总会捐款。“以前捐的钱是我一部分零花钱和妈妈给的钱,现在是自己的零花钱。以前妈妈就告诉我,这钱放在我这没什么用,但是放在人家贫困家庭中的孩子身上,说不定就改变了人家的未来。”

“也许会英年早逝,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扶贫路上,怒放的青春,是一道美景。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国的公职人员走村入户为脱贫攻坚事业挥洒汗水和青春。

2019年10月7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届研究生毕业生杨国芳看到张小娟在扶贫路上因公殉职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悲痛,同时她也深刻意识到了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张小娟学姐在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为藏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她情系家乡的热忱让我动容;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她心系群众、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尊敬。”杨国芳说。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708.jpg

 

2018年5月,张小娟(右一)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了解“三区三州”扶贫情况。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716.jpg

 

张小娟和民间艺术家合照(右一)

基层是艰苦的,艰苦又凸显其伟大。“以前对小娟师姐了解甚少,在看到这样一条令人悲痛而又深深惋惜的消息后,才知道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有这样一位英雄让人敬佩。她深深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是我的直系亲师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本科毕业生马志杰说。

马志杰与张小娟的共同点有许多,他们都来自甘肃,毕业后又回到甘肃工作。即将去往基层担任驻村干部的马志杰也正在努力学习扶贫知识,充实自我。

选调生之路任重道远,马志杰表示,有志于考取选调生的师弟师妹们要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方向,脚下才会有力量。要给自己树立目标,明确人生定义,守正创新,勇敢前行。

黄海军在得知张小娟殉职的当天,他悲痛之余仍旧不悔自己的选择,他在朋友圈里写道:“来自西部基层,回到西部基层。我们相信自己的选择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影响更多人。也许不如当初的想象,也许会疲于奔命,也许会艰难困苦,也许会离家万里,也许会一无所有,也许会苦苦坚持,也许会英年早逝,这就是我们的选择,是我们的初心不改,士子之心。”

黄海军谈到,很多选调生都是来自最普通的家庭,甚至很多人都是农村出身,但是他们明白基层政治的清明对于国家意味着什么。张小娟和千万放弃大城市回到基层的青年人都是追梦人,也是践行者,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扶贫这条路时,黄海军说道:“在北京不缺一个小小的我,但来到基层,我却能直接影响千百个民生。”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726.jpg

蒙曼老师(右一)带队赴湘西调研,读大三的张小娟参加(二排左四)

在秋日的中国大地,硕果累累,一片金黄。这是一片贫困面越来越少的热土,这也是一个贫困群众笑脸越来越多的家园。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这是扶贫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他们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们从不言任何困难,用尽所能扛实脱贫攻坚这份重担,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肩上扛有多少责任。

“哪里有新闻,我们就要在现场”

甘南头条的报道称,牺牲的这三位优秀新闻工作者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扎实干好每一件事情,用拍摄的专题片、纪录片和微视频反映舟曲县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实效、文化旅游融合。他们敬重职业、始终如一,在舟曲县南峪乡江顶崖和东山镇牙豁口滑坡灾害中冲在最前沿。

他们探寻真相的脚步从未停歇,追赶时光的身影永不止步。在每一个风雨兼程的日子里,他们用理想信念诠释奉献精神。第20个记者节之际,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对准这些扶贫的新闻工作者们。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937.jpg

王彦辉在巴藏镇西岭村采访大蒜产业

“从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初六,我没有回家过年,而是住在当地农户家里,只为采访一位当地自办春晚的农村文化人物。”王昊魁曾是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的学生,他刚参加工作时到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走基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我在基层工作结束后,一位基层扶贫干部跟我说,他不敢回家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衣服都臭了,连当地的贫困户都嫌弃他。”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届毕业生吕晓勋说出了扶贫干部的辛苦和不易。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943.jpg

闵江伟(右)在准备直播

“其实作为记者,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也就是说‘哪里有新闻,我们就要在现场’。现在是全国精准脱贫攻坚战最关键的时刻,采访和报道扶贫一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我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案例。”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岳广鹏表示,这几位牺牲的记者可能没有光彩闪耀的事迹可以报道,也可能没有一篇惊动世人的新闻报道让我们去崇拜,但他们为寻求事实真相而奔赴一线的做法是每一位在职的新闻记者和在读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应当去学习的。

微信图片_20191112090947.jpg

陈文燕(左一)在新闻现场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将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断激励自己,不仅要铭记他们的先进事迹,更要传承他们的新闻理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将这种理想和精神深入到实践中去,深入到基层去,反映群众疾苦,让他们成为镜头前的主角,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刘畅说。

一份快乐,奉献在基层;一份美好,定格成永恒;一份荣耀,青春却灿烂;一份追求,永驻在心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谨此,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辛勤付出的扶贫人致敬,向奔跑在扶贫路上的新闻工作者致敬!愿坚守者被岁月温柔以待!


上一条:国务院扶贫办来我县考察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调研我县脱贫攻坚工作

下一条:生命短暂,却很伟大——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张小娟追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