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政协委员之声】杨克昌

发布时间:2018-12-27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扶贫攻坚

 

经济界  杨克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

十分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现就商业农行更好地服务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并就当前的几项重点工作简述思路,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640.webp (3).jpg

一、工作做法及现状

作为扶贫攻坚的“国家队、主力军”,我行按照“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的总体目标,做了大量探索,并逐步形成“信贷资金+创新产品+服务渠道+金融扶智”的特色扶贫模式。2014年至2017年,依托双联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累计向县域种养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7亿余元。2018年以来,我行又充分利用普惠金融利率优惠及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在贷款投放过程中推广“农行让利、大户带动、贫困户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当地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带动扶贫贫困户发展生产,全年面向涉农小微企业、各层次农村生产主体投放信贷资金近8000万元。

(一)推出陇原农担贷,创新商业金融扶贫新模式

2017年12月,省农行与甘肃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全力打造“陇原农担贷”产业贷款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抵押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分为产业贷款、农户贷款两个子产品,既可支持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又能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单户信贷额度300万元以内,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既解决了农户(小微企业)因担保难以落实而无法准入的制度困境,又有效降低了贷款的资金成本。同时,原则上将服务带动贫困人口作为客户授用信的必要条件,将贷款发放与带贫情况挂钩,协调推动贷款客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无论是通过就业带动、订单交易,还是土地流转、吸收入股等方式,均要求做到事先可计算、事后可核查。半年来,累计向文化乡村旅游、中华蜂养殖、特色牲畜养殖等县域特色产业累计发放贷款159笔,2117万元,其中支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户,累计带动6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二)畅通服务渠道,创新互联网金融扶贫新模式

近两年,我行主动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形势、新业态,紧跟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新任务、新要求,以互联网为桥梁,以普惠金融为导向,创新打造了农农e管家综合服务平台,为“三农”发展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舟曲县自然环境艰苦,山大沟深,村与村间隔遥远,距离县城更是动辄上百公里,乡镇金融服务匮乏。我行目前仅在县城设立3个营业网点,随着金融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我行全力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建设工程,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我行已在全县各重点行政村布放万村千乡服务机具90台、四融平台机具28台,沿313线立节等乡镇建设了自助农行6个,标准化服务点5个。线上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今年新增惠农e通商户数233户,惠农e通农户版数899户,惠农e通专业市场数10户,累计完成交易额近10万元。

(三)推进精准扶贫贷款,创新普惠金融扶贫新模式

2015年以来,为加快甘肃省扶贫开发进程,农行甘肃省分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创新推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该贷款品种专门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贷款额度1-5万元,期限1-3年,免抵押、免担保,财政全程全额贴息。作为舟曲县唯一获得承贷资格的国有商业农行,2015年10月,我行启动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工作。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我行以农政共管、压实责任、资源倾斜等措施为抓手,克服网点、人员、资源相对不足,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困难,倾全行之力,走乡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计划到天,全员采取“白+黑、5+2”模式,加班加点收集资料、录入审批、发放到户,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51亿元,惠及51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资金的投放,在维护稳定、发展生产、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赞誉。

(四)加大扶贫捐赠力度,创新产业帮扶新模式

2018年农业农行总行将舟曲确定为重点帮扶县,先后在舟曲开展了“金穗圆梦”捐资助学、扶贫捐赠80万元等活动,我行将总行支持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政策背景和举措向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进行了充分沟通。“金穗圆梦”活动共向33名受助同学捐赠16.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此外,通过实地调研考察,选取江盘马土山村“从岭藏鸡”生态种养项目作为我行捐赠资金帮扶项目,并形成报送材料通过总行财审会审议,目前8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已拨付到位,正处于积极实施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为我行带来新机遇,又带来了新挑战。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金融需求有着一定差异,伴随市场和发展结构的转变,农村需求特点、风险表现、农地流转都呈现出新特征,我行金融服务脱贫攻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产品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现代产业发展每一阶段都需要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产业融资、流转等资金往来都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而与“三农”体系产业融合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依据“三农”特色、产业运营的模式而打造的金融产品体系是未来金融机构业务突破的主要方向。同时,农村新型主体培育对我行金融服务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跟进脱贫攻坚的战略布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然是集管理、科技、人才等多方面于一身的新主体。我行原有的传统业务模式,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性、专业性、多元化和先进性的金融服务上仍有不足。

(二)农村区域发展落后对普惠金融提出新难题

我县各乡镇地域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尤其是山后等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并且,我行无法将物理网点开设到每一个行政村,以至于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基础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影响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三)农村金融风险特质带来新挑战

合理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服务脱贫攻坚的前提保障。投资大、风险大是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基本特征,由于农村合格抵押资产缺少、信用担保机制缺失、农业保险机制缺位,风险难以把控是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最大障碍。我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针对“三农”资金需求,适时推出了小额信贷产品,但农户一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可供处置的财产相对较少,导致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居高不下。这些,不仅降低了农民对贷款的获得性,也影响了农民要求贷款的积极性,还加剧了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对我行风险管理理念、模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继续积极跟进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态度鲜明地深耕全县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做实做好信贷支农的重点工作,创新渠道让农户获得信贷支持。一是积极配合人民农行做好“两权”抵押推广工作,尽最大可能让有需求的农户获得发展所需信贷资金,有效化解农户融资难的现状;二是积极做好“三信”评定申报工作,对于农牧产业发展好、社会信用环境好的行政村挂牌公示,对诚实守信的农户根据授权发放信用贷款,鼓励和培育广大农户诚实守信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增加在职职工保证担保,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进一步拓宽农户融资有效担保渠道;四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大力推广“五户联保”(3-5户)贷款,对有经营能力、信用良好且有贷款需求但难以落实其他担保方式的农户开展互保贷款。五是建议对有发展能力及意愿的贫困户适当由担保公司担保并给以部分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其造血式发展产业。六是积极做好县域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家乐的摸底调查,对符合贷款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给予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清收力度

截至目前,精准扶贫贷款仍有到期未收回贷款约1000万元,清收压力仍然较大。一是银行虽抽调员工负责全县范围内的清收工作,但由于交通不便、量大面广的条件限制下,远未达到精准管理、全面覆盖的理想效果。因此,建议由农行负责向借款人、担保人发送到逾期贷款催收短信,由向各乡、镇担保调查团队(县财政局、担保公司、乡镇、银行人员共同组成)赴乡入村,发送逾期贷款催收清单,实地开展清收。二是建议县广播电视台开展公告催收,并公示逃贷、赖贷人员名单,形成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三是建议县政府金融办按周通报各乡镇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代偿金额、逾期贷款户数及金额,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对清收工作滞后的乡镇进行问责,并纳入年度考核。四是扎实开展依法清收力度,建议由县纪委、法院牵头,对违规使用精准扶贫贷款的公职人员等实际用款人采取诫勉谈话、依法起诉等方式,打击拖赖贷行为。

(三)进一步创新贷款增信模式

目前,全县普遍存在农户、城市个体工商户贷款抵押物不足、担保难的问题,银行引入政府增信担保公司,积极创新信贷产品的同时,建议县有关部门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快农村承包土地、农民住房的确权、发证工作,使农户能够运用相关资产作为抵质押物,有效增加贷款灵活度和授信额度。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快城市住房的确权、发证工作,使我县广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能够以合格押品准入,获得农行贷款。

2019年是我县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也是进一步开拓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开局之年,县农业农行一定会紧跟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用足金融政策,做好金融服务,深化金融创新,为全县脱贫攻坚,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上一条:【政协委员风采】王岗

下一条:【政协委员之声】张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