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中之重。集各方力量凝心聚力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目前,甘南州共有省州县乡四级965个帮扶单位、318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和2.02万名帮扶干部帮扶661个行政村、2.71万户农牧户(其中贫困户1.6万户),每年投入到村到户各类帮扶资金逐年增长,但就目前的帮扶成效来看,因大多采取“撒胡椒面”、“慰问”式、“输血”式帮扶方式,未能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大量帮扶资金未取得扶持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的预期效益。
在脱贫攻坚攻克最后堡垒、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甘南州为了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委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有效破解帮扶资金分散低效、村集体经济薄弱、富民产业发展滞后等的问题,紧紧围绕富民产业培育、贫困群众增收这一重点难点,制定出台了关于整合帮扶金支持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提升脱贫攻坚帮扶成效,用创新务实之举着力提升帮扶成效、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和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进程。
以行政村为区域单元将帮扶资金“化零为整”,统一管理使用。按照“多方投入、统一管理、集中使用”的方式,将行政村各级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及社会各界帮扶力量投入到自然村(组、社)、贫困户(非贫户)的除基础设施建设和特殊救助资金外的各类帮扶资金集中整合起来,积极吸纳产业发展金融扶持贷款资金,以行政村为区域单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使用,主要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投资经营主体实现资金增值,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帮扶成效、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着力改善原有帮扶资金分散、帮扶措施单一、帮扶效果不佳的帮扶困境,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将帮扶资金“精准投放”,促进产业扶贫。立足村情农情牧情,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摸清市场需求、瞄准市场靶向、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本地发展的新兴业态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将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培育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生态畜牧业,土鸡、土蜂等特色养殖和高原夏菜、藏中药材、羊肚菌、经济林果等特色种植,以及藏乡休闲娱乐、草原风光游览、民俗文化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提高产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目标将帮扶资金“增值加码”,确保持续发展。稳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值为目标,结合乡村实际,灵活使用资金,可以采取“乡镇组团、村村联动、区域联片、跨区发展”等方式,也可以入股发展前景好、利润空间大、抵抗风险强的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方式,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形态多元化发展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帮扶资金保值增值,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
以贫困群众优先为原则将资金收益“侧重分配”,加快脱贫步伐。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稳定脱贫的要求,帮扶资金收益按照贫困群众优先分配原则实行年度分红制,将帮扶单位及个人对帮扶对象投入的帮扶资金进行股份折算,并对贫困户进行侧重倾斜分配,将资金收益按股金占比分配至贫困户,剩余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用于壮大发展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或其他有利于农牧村发展的资金。
建立健全权责明晰规范的帮扶资金“管理体系”,确保发挥效益。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帮扶资金的协调落实工作,及时研究确定帮扶资金的投向、使用和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二是分级压实责任。州帮扶办负责全州帮扶资金的总体督导,各县市帮扶办负责各级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和帮扶资金的监管督导,乡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本乡镇帮扶资金的日常监管,并与村两委班子、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协商帮扶资金的管理使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帮扶资金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收益分红、定期公示等具体管理工作;县市财政、审计、农经部门开展对帮扶资金的稽核检查指导工作。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将帮扶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帮扶工作督查考核的重点内容,进行分级督查考核。州级主要考核各县市帮扶资金的规范管理、责任落实、使用效果等情况;县市主要考核乡镇、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等作用发挥情况;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考核村两委班子、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情况,逐级压紧压实责任,督促各责任主体严格履职,切实加强帮扶资金的高效使用。四是及时总结完善。在帮扶资金的具体管理使用过程中,要在政策框架下,充分发挥各级责任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总结新办法、新做法,不断完善帮扶资金运行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助农增收和保值增值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