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作为城市居民生活最集中的社区管理效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党在巩固夯实城市执政根基的能力,衡量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正处于“农村变社区”转型期的县域城市社区,要消除在乡村管理体系蜕变中“阵痛”的关键就在于强化党的领导。
把牢政治方向,让党的声音一传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要把政治建设摆在社区现代化治理的首要位置,这是加强党的建设与提升治理效能的“根”和“魂”。强化政治自觉。要积极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在言行活动中立场坚定遵纪守法,着重强化全体党员干部初心使命意识,对党忠诚老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敢于动真碰硬,勇于担当作为,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服务社区居民,推动工作落实。增强政治自信。唯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要着力在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上狠下功夫,通过党内定期学习制度和新兴媒介平台,大力开展党性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和形式政策等教育活动,让党的政治理论和为民服务宗旨在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心中深深扎根,切实增强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政治定力。政治标准是衡量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候是否站得稳、靠得住、过得硬的“硬杠杠”,面对城市社区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有时刻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的责任感和警惕心,面对诱惑要坚决抵制、心如止水,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身先士卒,在服务社区居民群众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筑牢坚强堡垒,让党的号令一呼百应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实践。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推进社区转型提升的“指挥部”,更是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桥头堡”。创新组织架构。按照“党委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片区、党小组建在小区”的思路,与重点民生问题负责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合共建,创新完善社区“大党委”制度和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职委员制度,并根据辖区内行业领域和特色化服务特征要求,规范成立相应的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让党组织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提供政治保障。完善治理体系。突出为民排忧解难,热切回应社区居民“急难愁盼”的关切,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要深化社区“党组织+网格”管理体系,积极落实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双报到”制度、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民主协商等工作机制,切实形成“社区党委吹哨,党员部门报到,群众难题销号”的社区服务新格局。锻造精兵强将。面对社区居民群众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诉求,面对社区驻区单位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清单,面对待办事项的长期化、随机化服务过程,锻造一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社区党员队伍是提升党组织感召力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全体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服务者等群体,在社区的“大熔炉”中提升,在服务居民的“主战场”上历练,有效增强党组织“一呼百应”的磅礴之力。
回应落实问效,让党的事业一以贯之
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党的事业在新时代新常态下的稳步推进的重要内容。要着重突出党组织在引领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坚决杜绝“中梗阻”和“打折扣”,更要严防死守“走过场”和“做样子”。压实责任“担子”。各级党组织要以破解城市党建难题为抓手,以增强为民服务质量为切口,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把推进城市党建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挂牌督战,精心谋划理思路,强力推进出实招。党组织书记更要增强责任意识,多花心思勤研究,摆布精力抓落实,决不能只是“口上喊喊”简单过关,决不能只是“装装门面”了事敷衍。严把考评“尺子”。要加强对社区党组织和专职工作者队伍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评,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严格考勤制度和退出机制,对履职不力,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的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进行严肃处置,健全能者上劣者下的淘汰机制。不仅要将社区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述职评议范围,更要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厚植保障“底子”。要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社区党建服务为民跟踪问效办法,采取随机抽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服务事项进行及时回访问效。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社区办公环境,优化服务平台建设,优先保障并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薪酬、办公经费和服务活动经费等,并强化对社区优秀服务工作者在评先选优与提拔任用中的激励关怀机制。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唯有加强党在城市社区治理的坚强领导地位,才能消除城市发展转型期的“阵痛感”,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真正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