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优秀作品选登 > 正文

“簪花之路”文艺征稿特辑| 桑学平:穿越时空,对话簪花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18 09:33:02 来源: 心在舟曲 作者: 点击:

穿越时空,对话簪花之路


桑学平/甘肃舟曲


在舟曲的褶皱里,风从白龙江的臂弯起身,将千年的松涛编成发辫,沿途拾取沓中屯田的谷粒、鬼门关的月光、博铁梁的云絮,以及采花节遗落的香——最终,将它们别进时光的云鬓,成为一条蜿蜒的诗行。

一、沓中屯田:种子的偈语

田埂是大地的掌纹,指纹里嵌着羌笛的残音。

先民以骨耜叩开石块的沉默,种下青稞与星辰。梯田层叠如经卷,每一道犁痕都是梵文,写满与荒芜和解的禅意。如今,麦浪褪为锈色的记忆,却有新的种子在文旅的土壤里发芽——游客的镜头是另一种犁铧,翻开泥土,惊起沉睡的陶罐与瓦当。风说:这里的花簪,是青铜与禾苗的共生。

二、沙滩森林公园:绿釉的秘语

松针是天空的碎瓷,漏下光的釉彩。

林深处,苔藓在树根上绣出暗纹,蕨类舒展蜷缩的经文。溪水诵读石头的偈子,将倒影揉成斑斓的绸缎。当游客踩碎一片落叶,腐殖土便涌出菌菇的伞盖——那是森林的耳语,说着:舟曲的绿并非终点,而是万物生长的韵脚。簪花者俯身,将一枝野杜鹃别在衣襟,惊醒了沉睡的蝴蝶标本。

三、鬼门关:峭壁的史诗

岩层是凝固的浪,浪尖悬着鹰的残羽。

风在峡谷刻下谶语,峭壁的褶皱里藏着马帮的骨哨。云雾漫过石门时,恍若千军万马踏碎月光。传说,每一块嶙峋的岩石都是未寄出的情书,被山风反复誊写。而今,徒步者的登山杖叩响岩壁,回声里既有铁马冰河的冷冽,也有篝火旁酒歌的温热——鬼门关的“鬼”,原是时光雕琢的碑。

四、博铁梁云海:天空的胎记

云是天空溃烂的伤口,渗出乳白的药汁。

日出时,群峰如药杵捣碎雾霭,金光流淌成河。牦牛在云浪中沉浮,牧人的吆喝惊起经幡的震颤。忽有鹰隼俯冲,撕裂云絮的帷幔,露出深蓝的伤口——那里栖居着神灵的倒影。簪花者拾起一片云,夹进诗集,从此每一页都浸着海拔三千米的潮湿与震颤。

五、博峪采花节:花神的狂欢

五月是大地分娩的季节,野花在裙裾上暴动。

少女头戴藤编的花冠,发间簪着杜鹃与绿绒蒿,脚步踢踏出花瓣的韵律。鼓点敲碎山岩的寂静,锅庄舞的旋涡卷起青稞酒的醇香。当篝火舔舐夜色,人们以歌为火把,照亮祖先迁徙的星图。此刻,“簪花”不再是装饰,而是万物生长的图腾——每一朵花都是神谕,每一片叶都是史诗的逗号。

六、簪花之路:或曰重生

142公里的珠链,串起古老驿站与现代栈道,串联牦牛帐篷与星空民宿。

走过石砌的年轮,将采花节的露水酿成数字游民的咖啡,让鬼门关的传说在直播间复活。沙滩的松涛化作电子乐,博峪的云海飘成二维码。而沓中屯田的谷粒,正在文创店的玻璃罐里,与咖啡豆交换呼吸。

簪花之路,是青铜器上开出的格桑花,是甲骨文里游动的湟鱼,是古老经卷与二维码共生的秘境。当风再次吹起,所有花瓣都成为路标,指向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将山水的魂魄,别进新时代的衣襟?



上一条:【文学前沿•簪花之路特辑】第1669期 冰鼎作品《簪花之路故事:姜维沓中种麦避祸》

下一条:【文学前沿】第1643期 袁六旺作品《油菜花蹈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