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优秀作品选登 > 正文

【文学前沿•簪花之路特辑】第1669期 冰鼎作品《簪花之路故事:姜维沓中种麦避祸》

发布时间:2025-04-28 10:48:37 来源: 心在舟曲 作者: 点击:

簪花之路故事:姜维沓中种麦避祸


冰鼎/甘肃舟曲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不幸病逝于五丈原征途中。姜维继率蜀军,使魏军步骑十余万攻汉中不能取胜,但后屡遭邓艾所败。其原因,主要是姜维九次兵出陇右,耗国力日弱,兵力也浪费大,加上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无所顾忌,终日宴饮作乐,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姜维多次进谏,后主不听,反计从黄皓,欲以右将军阎宇替下姜维,便连连下诏催促守卫汉中的姜维班师回朝。姜维进谏后主无获,忿忿而出,即去见郤正,备将此事告之。郤正说:“将军祸不远矣。将军若危,国家随灭!”姜维说:“先生幸教我以保国安身之策。”郤正说:“陇西有一去处,名曰沓中,此地极其肥壮。将军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备;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将军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害,可以避祸:此乃保国安身之策也,宜早行之。”姜维大喜,谢道:“先生金玉之言也。”次日,姜维表奏后主,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后主从之……姜维自引兵四万,来沓中种麦,以为久计。却说邓艾闻姜维在沓中屯田,于路下四十余营,联络不绝,如长蛇之势。邓艾遂令细做相了地形,画成图本,具表申奏魏天子。

蜀汉时代,由成都出发,通陕甘的大道,是有一条总路。即是由岷江流域的武都东北行,经涪江流域的绵江,再东行至嘉陵江正流的剑阁、昭化。这里有一个总口子是剑门关。从剑门关出去,偏东北溯嘉陵江直上,过阳安即为汉中。从剑门关出去,偏西北走,逆白龙江而上,即古武都。由阳平关以出祁山,西据渭水上游,然后入长安,这是诸葛亮根本战略之所在。到姜维继诸葛亮主持蜀汉军政的时候,蜀汉大势已衰,而姜维亦无直夺长安的气势,其争夺主要区域,改为洮河流域甘肃西南诸地。盖其意图在先得陇西南诸地,即今陇西、金城、武威、安定、北地诸郡,退则徙所曾占领地域民众于蜀地。一面结合羌人,以为久计。然其交通仍在阳平关,到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才改了方向,他出兵阶、文逆白龙江而上,到沓中屯田种麦,以伺机尽图陇西南诸地。“沓中”或曰“踏藏”或曰“巴藏”、或曰“大峪”(皆藏语谐音,言相通)。“巴藏”,“大峪”即今舟曲巴藏、大峪两个乡镇。沓中,当时包括整个羌道区域。景耀五年(262),姜维率兵出汉阳,侯和(今临洮县南),为邓艾所破,退回沓中。景耀六年十一月,(263),邓艾派天水太守王颀人沓中攻姜维东翼,陇西太守牵弘经洮阳南下攻姜维北移,金城太守杨欣从洮阳西奔赴甘松攻姜维西翼,雍州刺史诸葛亮率军向阴平以断姜维后路,邓艾自引精兵,经陇西过洮岷,顺岷江而下,以至白龙江直下,姜维溃不成军,丢了沓中,沿白龙江退回阴平,又退师还保剑阁,挡住了魏将钟会的进攻。不料邓艾却自沓中、阴平、青川、江油、绵竹奔袭成都,在大军压境之下,后主刘禅出降,并勒令姜维降于钟会,军前战士愤怒拔刀斩石,唾骂后主的腐败无能。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钟会因反对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专横,准备叛魏。姜维暗中和钟会联合,打算趁机恢复蜀汉。他密表后主:“愿陛上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不幸事败夫妇俩被杀。



下一条:“簪花之路”文艺征稿特辑| 桑学平:穿越时空,对话簪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