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优秀作品选登 > 正文

【藏乡江南·簪花纪】乡愁中的“人命池”

发布时间:2025-06-23 09:08:17 来源: 心在舟曲 作者: 点击:

乡愁中的“人命池”

嘎尔·桑才让/甘肃舟曲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每当读起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教授的力作《乡愁》,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诸多往事便如潮水般漫涌。尤其是童年时母亲讲述的那些关于故土的神话故事,总会不经意间浮现在眼前,带着一股浓烈的乡愁,瞬间将我拉回那段岁月,平添几分对父母双亲和那片养育过我的故土的思念。

如今,我蜗居在小小的县城,虽很少再踏上那片土地,且已步入不惑之年,但童年时的那些精彩往事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是舟曲山后一个叫“嘎尔”的藏族小村寨。寨子不大,百来户石砌榻板房沿着山势层叠而上,宛如一粒粒珍珠撒落在大山中。生活在此的父辈们世代以农耕为生,过着与世无争、宁静祥和的日子。

母亲曾讲过,很早很早以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们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日子。农忙时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与时间赛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从老天手中抢种抢收,真可谓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农闲时节,青壮年便会结伴去山中狩猎,以改善生活。妇女和老人则在家中纺麻织布,日夜期盼着家中的男人们早日凯旋而归。

在离我们寨子不远的一个叫“角绕”的藏族小村寨,就有这样一对母子,他们相依为命,过着和大家一样的生活。老两口是老来得子,这个儿子自小天资聪慧,胆识过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他不足八岁时,父亲便因病离世,从此,娘俩的日子变得特别艰难,生活困顿不堪。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少年渐渐长大。他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生得十分清秀,且待人和善,深受邻里乡亲的称道。某日,天气晴朗,家中农活早已打理完毕。少年辞别老母,牵着那条陪伴他长大的猎狗,迎着晨曦出发,走上了那条他不知走过多少遍的山路,去森林深处寻觅山中的猎物。往常,只要他有空带着这条忠实的老猎狗上山,不出半袋烟的功夫,就会有山鸡、野兔之类的猎物成为他的囊中之物。那时,他总会哼着小曲,挑着战利品,带着猎狗回家。而老母亲也总是雷打不动地站在院旁的篱笆门前,佝偻着身体,用那只长满老茧的右手搭在刻满岁月皱纹的眉间,焦急地期盼着他的归来。

可是那天,少年足足走了一个上午,翻过了数座山峰,却连一只猎物的影子都没见到。此时,艳阳高照,天气闷热难耐,少年虽在林间行走,却也酷热无比,口干舌燥,顿生倦意。正当他心生打道回府之际,身旁的老猎狗突然狂吠着从他身旁箭一般向前窜去,瞬间消失在树林中。少年循着猎狗的吠声,紧随其后,一路狂奔,心中不断思索着:到底是一只什么猎物呢?他边追边想,不管是什么,今天一定要把它猎取。

约莫紧追了两个时辰,少年终于发现猎狗追的是一只罕见的梅花鹿。在对面山峰中端靠上约两公里处,一只矫健的雄鹿正在顺着山势奋力往山顶上逃,那对精美的鹿角如同一对优雅的王冠,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清晰可见。那只忠诚的老猎狗在梅花鹿下方顺着山沟狂吠着向上猛追。少年此时由于兴奋,倦意早已消去,于是借着猎狗的吠叫声,马不停蹄,奋力追赶。

待少年翻过那座山梁,到达山顶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高山草甸呈现在他面前。此时,夕阳西下,草甸在斜阳的映照下显得异常壮观。微风拂过,草浪翻滚,绿意盎然,宛如仙境一般。在这片高山草甸的中央处,有一个湖泊,远远望去,湖水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波光粼粼中透着几分温暖与祥和。那只神奇的梅花鹿已不见踪迹,而猎狗却绕着湖泊,对着湖心狂吠不止。

少年顿觉好奇,顾不得歇息,飞快地朝湖泊的方向奔去。近在咫尺的湖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倒映着四周苍翠的山峦,仿佛一块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闪烁着柔和而神秘的光泽。正当少年被这如仙境般的美景陶醉时,忽然狂风大作,遮云蔽日,少年竟被从湖心发起的龙卷风拖进湖中,瞬间没了踪影。说来也怪,当少年被拖入湖中后,狂风立刻停止,斜阳重新散发着金光,猎狗也停止了吠叫,顺着少年来时的脚印,消失在暮色中。

依旧在篱笆门前等候的老妇,此时已来到村外的小山坳处,用布满血丝的眼神,紧紧盯着那条通向大山深处的林荫小道,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少年回家的身影。然而,直到午夜,老妇仍未见到少年的任何踪迹,等来的只有那条她养育了多年的老猎狗。在月光的映照下,只见那只猎狗浑身湿透,身子微微颤抖,眼角浸着泪水,奋力向家的方向赶来。当与老妇相距约摸数十丈时,猎狗已嗅到了主人的体味,很自然地放慢了脚步,径直来到老妇身旁,瘫倒在地上,吐出长长的舌头,大口地喘着粗气。

老妇用她那长满老茧的手,轻轻地抚摸着猎狗的脑袋,像是问孩童般,又像是自言自语,喃喃地说道:“儿呀,你在哪里?天已黑,狗也归,可不见你的身影。”此时,猎狗像听懂老妇的话似的,竟费力地从地上爬起来,对着老妇轻吠了两声,并顺着它刚才归来的山路,向前走去。老妇未见到少年归来,思儿心切,在这深更半夜竟鬼使神差般地,跟着猎狗走向大山深处。

就这样,猎狗在前面带路,老妇跟在猎狗的后面,一路走走停停。累了,就就地坐在小道上歇息;渴了,就喝一口山涧的溪水。他们从午夜走到了天亮,又从早晨走到了黄昏,其间翻越了数座大山,历经艰辛,终于在太阳挂在西山顶上时,来到了那片高山草甸中央的湖泊处。此时,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湖泊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景色异常迷人。但老妇思儿心切,无暇顾及这迷人的景色,她茫然若失又望眼欲穿地环顾四周,找寻少年那熟悉的身影,而那只很通人性的猎狗却环绕着湖泊狂吠不止。

老妇若有所悟又不敢相信,揪心地望着湖泊,思绪一片混乱:“难道是我儿在狩猎时不小心掉进湖里淹死了?”“这湖如明镜,看上去不大,估摸水也不深。”“高山上的湖泊,大多有神灵居住,不能随意嬉戏。”老妇思来想去,竟悲从心生,瞬间心如刀绞,瘫倒在湖边,老泪纵横,嚎啕大哭起来。

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此时日暮西山,天色渐渐暗去,老妇的眼泪业已哭干。她心想,是该返回了。正欲起身时,只见从湖心中央飘来一捆柴禾,径直浮向老妇身旁的湖边。老妇心想,现在天色已晚,这山高路远,自己又近一天一夜未进食,岂能背负这样一捆柴禾。所以,她就从这捆柴禾中,抽出一根较为笔直且粗壮的作为拄棍,带着她那只老猎狗,原路返回。一路磕磕绊绊,历经艰辛,终于在三更鸡鸣时回到老宅。

因长时间未进食且年纪较大又赶了那么多山路,老妇回到家时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极度疲惫,所以随手将那根拄棍立在门口,推开木门,径直走向家中那张破败不堪的木床和衣而卧。

翌日,又是一个艳阳天,直到响午,日上三杆,老妇才缓慢起身,准备好干粮,欲继续找寻她那仍未归来的心肝宝贝。“吱呀”一声,老妇打开木门,准备拿起昨夜她随手丢在门口的柴禾,想继续当“拄棍”使用时,此刻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根“拄棍”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刺得老妇睁不开双眼。老妇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慌忙抬起右手揉了揉双眼,把那根“拄棍”拿在手上,“拄棍”依然焕发着夺目的金色光芒。老妇将“拄棍”凑到嘴边,用她那仅剩的两颗门牙咬了咬,这才确认此“拄棍”非一般的柴禾,而是一根金光闪闪的金棍。

此刻,老妇心中为之一颤,难道昨天从湖中飘来的那捆柴禾是一捆金棍?真后悔昨夜没把那捆柴禾全部背回。转念一想,昨夜我只是从那捆柴禾中抽出了一根,剩下的还在湖边,那里山高路远,人迹罕至,估摸一时半会不会有人拾取。

于是,老妇唤起那只老猎狗,心中略带伤感又信心百倍地朝着那个神秘的湖泊寻去。猎狗在前,老妇在后,足足走了十个时辰,日落时分,终于走到了那处神秘之地。然而,湖泊依旧,那捆柴禾却不见踪迹。是路人拾取,还是沉入湖底?老妇百思不得其解。一股酸楚莫名涌上心头,不知是对少年无尽的相思,抑或是对错失那捆金棍的懊悔,老妇不禁潸然泪下。她遂在湖畔席地而坐,低声啜泣起来。

不知过了多少个时辰,天已黑透,一轮皎洁的明月从天边升起,老妇的眼角再也渗不出一滴泪珠,尽管啜泣声还未停歇。“该回去了,也许儿子正在家门口急切地等着我呢。”老妇这样想着,三步一回头,趁着月色,在老猎狗的指引下,回到了她那摇摇欲坠的家。

那天晚上,老妇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一个穿着白褂、盘着高耸发髻,留着长须,身高约摸七尺的老者对她说:“老夫人,你不要再折腾了,你的儿子已被我招为女婿。作为回报你的养育之恩,我差人给你送去了一捆金棍,但你却抽走了一根,也许这是天意。”老者捋着胡须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你抽走的那根金棍也足以让你颐养天年。从今往后,在你生活的那一方沃土,如逢天旱无雨时,你托人到湖泊处求雨,我会及时地差人为他们降下甘霖。”

自此,便有了“人命池”的传说。

自那以后,我们那一带的各个藏寨就有了去“人命池”求雨之说。世代先民每逢春夏农作物生长之际,如遇天旱无雨时节,便有人在“慈诺”这个地方祈福求雨,并差本村寨青壮年二至三人,远赴“人命池”取水以求天降甘霖,且屡试不爽,代代如此。

如今,斯人已去。世代以农耕为主的乡亲们在新时代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多也已远离了父辈们世代耕种的土地,远赴他乡务工谋生。儿时的伙伴业已蜕变为人父、人母,或成为陪伴子孙学业的老者。我的双亲也为了管护侄孙,远离了他们奋斗了一生的土地。曾经在那片土地上演绎着的神奇故事,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但留在记忆深处那亘古不灭的鲜活故事,却随着淡淡的乡愁,愈发显得清晰而刻骨。每当想起那片土地,那些故事,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故土的眷恋,是对童年的怀念,更是对岁月的致敬。


上一条:【文学前沿•簪花之路特辑】第1750期 兰若玉作品《簪花之路赋》

下一条:【文学前沿】第1740期 严正文作品《写给簪花之路的情书》